\u00A0\u00A0\u00A0\u00A0【慧聪纺织网】农历四月,在周王庙镇云龙村,碧绿的桑叶连成片,紫红色的桑葚挂上枝,家家户户紧闭着门,如今正是养蚕时。5月19日,海宁市“云龙村蚕桑生态保护区”蚕俗文化节在云龙村举行。
\u00A0\u00A0\u00A0\u00A0蚕桑技艺重现
\u00A0\u00A0\u00A0\u00A0在云龙村一户农户家里,笔者看到了一条条蚕宝宝。村民徐大伯介绍:“家里年年都养蚕,2011年的春蚕是5月1日养的,总共有3张。”在云龙村,饲养蚕种的人家很多,养蚕的收入占当地农村收入的比重也比较大。该村村委会主任戴水庆说,2011年,全村大概饲养了3000张蚕种。
\u00A0\u00A0\u00A0\u00A0据了解,云龙村的蚕桑种养一直在全国赫赫有名,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受到了国务院嘉奖。据史料记载,云龙村1974至1988年间接待了34个国家和地区,85个代表团,814人次外宾来访考察。接待国内24个省市及本省63个县的蚕桑代表团来参观学习。
\u00A0\u00A0\u00A0\u00A0在云龙村,至今还保留着缫丝等多种设备与手工技艺。在农户家里,61岁的大妈贝利凤现场向大家演示如何缫丝。古老的技艺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77岁的褚德宝就感叹,这些活都是自己年轻的时候干过的。“缫丝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像云龙村这样技艺与机器一同保存下来很不容易。”对地方文化热爱的虞坤林认为,“虽然科技、工艺都在进步,但是这些老的技艺所包含的内涵很深,需要好好保护。”
\u00A0\u00A0\u00A0\u00A0蚕桑民俗放光彩
\u00A0\u00A0\u00A0\u00A05月19日,一位身穿蓝印花布的中年男子将肩上箩筐放下,坐在小板凳上和着小锣敲打出的节奏唱起了《马明王》。据了解,云龙村不仅保留了大量蚕桑传统生产技艺,而且还重新活跃起一系列与蚕相关的民俗活动。每年饲养春蚕期间,当地蚕农都要唱《马明王》、跳《蚕花马灯舞》,进行裹蚕讯棕等活动,希望能得到蚕神保佑,确保当年蚕茧丰收。
\u00A0\u00A0\u00A0\u00A0鸡、鱼、肉、蜡烛……在云龙村一位村民家中正在进行蚕俗祭祀仪式。85岁高龄的戴荣庆告诉笔者,从小到大,在养春蚕前,这边人家家中都要祭拜蚕神,祈求养蚕顺顺利利。而在蚕茧丰收后,还要举行一次“谢蚕神”的祭祀。当地的民俗爱好者沈瑞康表示,由养蚕衍生出来的民间习俗表现了蚕农们对蚕茧丰收的期望。
\u00A0\u00A0\u00A0\u00A02009年,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加入了“世遗”。同年,云龙村还被列入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u00A0\u00A0\u00A0\u00A0蚕俗文化盼发展
\u00A0\u00A0\u00A0\u00A0据了解,2011年是云龙村第二年举办蚕俗文化节,旨在进一步宣传、保护、开发蚕俗文化,展现与之相关的传统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优秀文化传统。
\u00A0\u00A0\u00A0\u00A0来自胡斗村的朱玲利认为,通过蚕桑民俗的展示,让像自己这样的年轻一辈看到了蚕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将蚕俗文化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蚕俗文化。戴水庆表示,现在云龙村一方面正在积极挖掘和保护蚕桑民俗,另一方面在原有蚕桑种养的基础上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让蚕俗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2011年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直播 2011中国国际纺织面料与辅料(春夏)博览会\u00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