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A0\u00A0\u00A0\u00A0湖湘地理的老朋友“点点”,我们喜欢叫她大妞,因为她是一个“傻白甜”。
\u00A0\u00A0\u00A0\u00A0大妞点点,是一头野生麋鹿。
\u00A0\u00A0\u00A0\u00A0《湖湘地理》与洞庭湖野生麋鹿是极有缘分的。洞庭湖野生麋鹿第一张群体照片是湖湘地理前记者马金辉拍到的。
\u00A0\u00A0\u00A0\u00A0照片的拍摄时间是2010年,那是一次冬季例行的水鸟调查。马金辉与调查水鸟的队员们一起乘坐水上拖拉机在泥泞的红旗湖统计水鸟,一群麋鹿不经意间就闯入了镜头。从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就有麋鹿陆续越过长江,从湖北省的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跑到华容境内的注滋河口,它们夏季混迹在芦苇丛,冬季则游荡在泥滩地里,极少被外界发现。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后,终于在2010年被马金辉拍到首次真容。
\u00A0\u00A0\u00A0\u00A0湖湘地理前领队徐向东一直说这张照片很珍贵,当时若是卖给《国家地理》应该值很多钱,皮肤黝黑的马金辉只是嘿嘿地笑。
\u00A0\u00A0\u00A0\u00A0站在这张照片里的是一群体形丰腴的雌鹿,它们成排地站在枯黄色的草地上,有的卷起尾巴,盯着镜头,背后是一排黄色的芦苇丛。从最初进入洞庭湖,这群麋鹿就是生存在这一单调的背景之中,与它们棕黄色的肤色类似。从历经国外坎坷到归国豢养,再到偶然间的回归野化,每只麋鹿身上都有讲不完的传奇与故事。
\u00A0\u00A0\u00A0\u00A0有与洪水的搏斗,争夺配偶的奋力一击,也有寻找栖息地时的徘徊、游荡。总之历经千难万险之后,它们极其幸运回到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洞庭湖。它们棕色的肤色也跟洞庭湖的沼泽地十分贴近。
\u00A0\u00A0\u00A0\u00A0近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工程师姚毅又报来好消息,3月28日,《湖湘地理》的老朋友,曾经生活在采桑湖管理站的母鹿“点点”,第一只被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人员救治的麋鹿幼崽,经过5年的饲养,终于与一只同样是受到救护的公麋鹿产下幼崽。同时2016年4月接受野化训练的江苏大丰麋鹿也与洞庭湖野生麋鹿种群联姻成功。这标志着洞庭湖野生麋鹿种群在救护与野生保护两方面的工作展现出了初步成果。而“点点”诞下幼崽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在动物保护组织的成员群里引起激烈讨论,大家都为“点点”高兴。
\u00A0\u00A0\u00A0\u00A0此前饲养母鹿“点点”长大的丁字堤保护站工作人员杨晓强,还为他的“姑娘”担心,虽然逃过出生时被母亲抛弃的劫难,但一直以一只“傻白甜”的样子与人类为伍,总不是办法,“女大不中留”,养父杨晓强开始操心起自家“姑娘”的婚事来。而2017年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解救的受困雄性麋鹿,很自然地成为杨晓强中意的对象。
\u00A0\u00A0\u00A0\u00A0随着“点点”幼崽的呱呱落地,这一段联姻终于取得成功,而“点点”的长成史以及洞庭湖野生麋鹿的众多生存史也将为我们揭开。
\u00A0\u00A0\u00A0\u00A0撰文/本报记者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