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文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了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蕴含着全面丰富、独到深刻的文化思想。《宣言》中文化思想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具有丰富的内涵。重读《宣言》,挖掘其文化思想,有助于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宣言》中文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一个社会文化思想的产生依赖于这个社会的经济物质基础,唯物主义历史观贯穿《宣言》全文;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民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欧洲社会上存在种种文化思想谬误,影响革命事业的发展。
《宣言》中文化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文化问题进行集中探讨,但是在其他思想的论述过程中总是裹挟着具有丰富意蕴的文化思想,在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了文化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
《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精神的物质性作了直接论述,奠定了文化思想产生的唯物主义基础,“‘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进一步阐明了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一个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方面即文化思想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一个社会的经济生产和物质基础,而这也贯穿于《宣言》的全部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文化具有阶级性,其阶级属性会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失,从而驳斥了文化上超阶级的观点和永恒真理的说教。任何时代的思想都具有物质属性,都毫不例外的打上阶级烙印。旧思想、旧文明、旧文化是随着旧的生活条件的消失而瓦解的,从古代思想到基督教思想再到启蒙思想的文化历史进程是与从古代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同步的。《宣言》指出,社会上不存在永恒的真理,这些具有阶级性的文化思想将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失,所以共产主义文化是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意识形式才会消失。共产主义文化只有到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宣言》中提出文化思想的必要性。《宣言》中文化思想的提出有其必要性。一方面,革命事业的发展有赖于文化水平的提高,恩格斯在《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马克思把实现《宣言》中的那些原则完全寄托于工人阶级精神的发展,也就是说,阶级斗争的发展、民主社会的建设需要工人阶级共产主义觉悟的提高,而提高工人阶级的素质不仅需要政治运动的锻炼,更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移山易,易人心难”,只有通过文化宣传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革命运动,才能够最终取得共产主义事业的成功。
另一方面,《宣言》发表前欧洲社会上存在诸多文化谬误,阻碍了革命文化思想的传播。第一,各种“社会主义者”的存在。以英国欧文派和法国傅立叶派为代表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信徒,他们逐步走向灭亡的纯粹的宗派,他们想用各种办法消除社会弊病而不伤及资本和利润。这些“社会主义者”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严重扰乱了工人阶级的思想,他们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但日益沦入空想或想和资本主义妥协,这种情况亟需真正革命的、主张根本改造社会的理论。第二,教育终止的谬误。资产阶级指责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会使教育终止,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消灭阶级的教育就等于消灭一切教育。资产阶级指责无产阶级为了消灭人们亲密的关系,企图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这种谬误混淆了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革命性,迷惑了广大人民群众,为资产阶级的长期统治寻找文化借口。第三,永恒真理的谬误。资产阶级否认思想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认为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在历史运动过程中始终保存着,存在着如自由、正义等等的永恒真理。资产阶级批驳无产阶级消灭永恒真理,企图塑造一种资本主义制度永久合理的假象,否认无产阶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确性。社会上存在的这些谬误曲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发展,《宣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需要针对这些文化谬误进行批驳,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用革命的、进步的思想引导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革命。
二、《宣言》中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宣言》中的文化思想意蕴丰富,主要包括:
文化全球化思想。《宣言》中对文化全球化思想的阐述是从论述经济全球化开始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发生了工业革命浪潮,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实现了从手工业到现代工业的过渡。现代工业促进了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了扩大产品销路,资产阶级借助便利的交通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建立联系,从而开拓了世界市场,将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强行拉入世界市场,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了世界性,世界市场的成功开辟标志着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各民族之间的封闭自守状态被打破,民族之间的往来和依赖增强必然要求有可以反映这一现状的文化与之相适应,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的精神生产摆脱了封闭保守状态,精神产品日益具有了全球性,从自家的精神产品变为公共的文化财产,形成了“世界文学”。《宣言》中指出,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民族日益变得不可能,于是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具有了世界性。这里的“世界文学”在注释中又作了一番解释,“文学”一词这里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这里的文化不再是单个国家私有的精神产品,而日益具有了世界性,变成了全球化的文化。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这种全球化意味着交流、冲突和碰撞。首先,各民族通过相互往来和学习使得自身文化不再只具有民族性,还具有了世界性;其次,资产阶级先进文化强势侵袭落后文化,两种文化发生碰撞,最终先进文化战胜了落后文化,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在资本主义的推动下,各种文化交流、冲突、碰撞并得到发展、融合、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先进文化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当时的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资本主义文明强势来袭,进行着资本主义文化的霸道扩张,资本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并和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相融合,落后民族纷纷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资本主义文化的双重属性思想。《宣言》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双重属性,既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文化先进革命性的一面,也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落后腐朽性的一面。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分析问题时的科学辩证态度,并将唯物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
一方面,《宣言》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革命作用。第一,资本主义文化冲破了封建宗法束缚的枷锁,冲击了愚昧落后的封建宗教观点,将人们的思想从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中摆脱出来,实现了人的思想解放和信仰自由。《宣言》中明确提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资产阶级在夺取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之前,首先进行思想解放,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将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传播给人们“自由、平等、博爱”和“天赋人权”等先进思想,使人们可以勇敢摆脱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追求个人的权利自由。第二,资产阶级文化宣扬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精神实质,如不断进行革新的创造性开拓精神、勤劳勇敢的品质、敢于冒险精神等等,正因为具备了这些优秀品质,资产阶级才在资本主义时代“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资产阶级用其开拓进取精神向世界证明了人的活动可以取得多么大的成就。第三,资产阶级通过开拓世界市场,加强了文化交流,使得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具有了全球性,文化之间互相交流、融合和发展,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使得文化更加具备了多样性。
另一方面,《宣言》也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落后性。第一,《宣言》阐述了资产阶级盛行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风尚,资产阶级将传统社会中的光辉职业的神圣光环、家庭关系中的温馨情感都打上了雇佣关系、金钱关系的烙印,将传统社会中调节人与人关系的高尚道德都用金钱关系来衡量,使得社会成为一个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只有利益的赤裸裸的金钱社会。第二,《宣言》指出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虚伪本性和野蛮状态,资产阶级在进行资本主义扩张的同时也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文化,推行自己的精神产品,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强势入侵和野蛮破坏,“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三,《宣言》无情揭露了资产阶级文化的本质,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在文化方面的反映,资本主义文化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通过教育将人训练成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机器,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将资产阶级的文化宣扬为永恒的真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存在寻找文化依据。
社会教育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本质,同时提出了无产阶级的社会教育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通过教育宣扬资本主义观念,进行资本主义的思想渗透进而把人训练成机器,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因此这种教育代表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利益,是由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唯恐失去这种教育。这种教育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一种文化压迫,因此要消灭这种资产阶级的教育,实行无产阶级的社会教育。无产阶级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实施社会教育,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面对资产阶级指责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教育消灭人们最亲密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这表明,无产阶级社会教育和资产阶级教育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教育背后是否存在社会关系和是否代表阶级利益,而在于代表谁的利益。无产阶级的社会教育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免受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进而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应该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虽然这些措施没有指明具体的实施条件,但是仍然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无产阶级社会教育是真正为人民利益服务的。
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思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文化腐朽落后性后进一步提出能够克服其腐朽性的共产主义文化,要用共产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落后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社会存在阶级对立,存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消灭阶级对立,“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进而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不再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从而“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共产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三、《宣言》中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宣言》中的文化思想发展到今天仍有重要价值。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注意从中国具体的国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指导我国的文化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宣言》指出文化思想的发展有其物质基础,宗教、道德、法律等文化思想不具有永恒真理性,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一个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方面即文化思想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不久将会实现全面小康,从改革开放之初到新时代,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表现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上。面对人民的需求,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家间的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丰富、可供选择的精神产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
坚持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还具有世界性。《宣言》指出,随着世界市场的开辟,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文化发展冲破了国家、民族、地区的束缚,实现了国家间、民族间、地区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现代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经济的扩张伴随着文化的侵略,为落后地区带来新鲜的文化血液的同时也对落后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了破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在吸收本土优秀文化精华的同时借鉴外来先进文化。首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中的儒家思想、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都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待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并不意味着封闭自守。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并将优秀的适合本民族发展的文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针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应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依据本国本民族实际情况,坚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宣言》认为,教育具有阶级性,资产阶级通过教育宣传统治阶级思想,将人教育成机器,并通过宣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自由、正义等绝对真理,进而为资产阶级的长期统治寻找文化依据。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是要消除教育的阶级属性,实行社会教育,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国要想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重视通过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功能。应该意识到我国现阶段虽然经济水平可以跻身世界前列,但其教育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应该长期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德育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