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未丰,岂敢凌空翱翔;天堑未通,怎能驰骋蜀道。今昔天堑幻通途,千里蜀道咫尺间。据悉,由中央网信办组织媒体记者代表团开展的“发现最美铁路·新时代蜀道不再难”活动,将走近宝成老蜀道、体验西成新蜀道,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蜀道的变迁、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祖国的发展变化。
一条古蜀道,半部中国史。蜀道,是中国古代长安通往蜀地成都的道路,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古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词,诠释蜀道之艰难。天地方圆,九州儿女擎天地,1958年,宝成铁路的建成,中华儿女便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彻底成为历史。1960年,铁路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宝鸡至凤州段92公里的电气化改造,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跨渭河、越秦岭。如今西成客专的开通,让进蜀之道变为一马平川,真正让“蜀道难”变成了过去式,再一次让经济发展惠及川陕百姓。让城与城间的“朝发夕至”成为现实,西成客专顺接宝兰、郑西高铁,其接入全国高铁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传承从了解开始,媒体记者代表团走进古蜀道宝成铁路,探访宝成老故事。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讲出来的故事才最有感情,通过山区“小镇青年”宝鸡电务段袁喆讲述自己从小乘车求学和返回铁路工作的心路历程,汉中工务段涂福军讲述三代铁路人奉献宝成铁路的故事,抗震英雄柴华林讲述抗震救灾故事,近距离感受他们难以割舍的宝成情怀。
如果说高铁的发展迎合了当今社会的快节奏,那么“小慢车”的开行似乎有点格格不入,60年来宝成线上的6063次“小慢车”它是孩子们和家长心中的“放心校车”;是沿线百姓日常出行的“公交车”;是收获时节买卖农作物的“农用车”。党的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全国在行动,西安局集团公司响应党的号召,时代的呼唤,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力铁路沿线百姓脱贫致富,铁路部门心系民众,彰显民生情怀。
通过“清华研究生里最会开火车的人”周苗生、“动车医生”董宏涛等铁路工作者的不断创新和付出,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极大地提高了检修质量和运输效率,为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劲的运输“引擎”。新蜀道的开通大大减轻了老蜀道的运输压力,但宝成铁路仍然在坚守着它的使命,至今每天仍开行13对客车20对货车,从此新老蜀道共同书写铁路服务“一带一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