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原本是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螺集团”)离退休职工王建国(化名)与海螺集团股权纠纷案二审开庭的日子,最终王建国以“需调取多份证据,无法在开庭之前完成取证”为由申请延期开庭,申请延期时间为一个月。
就在同一天,一封附有200余名离退休职工签名的实名举报信流出,公开举报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螺水泥”,600585.SH)及其高管存在利用海螺员工持股会、海螺集团工会假借海螺集团公司改制名义,发动员工用违规资金等共1.23亿元违法投资,进行高额分红套现等违法违规行为。
事实上,早在2015年安徽省委第五巡视组在对海螺集团进行专项巡视后就发现,海螺集团存在利益输送问题突出,以及职工合法权益受损、基层职工待遇低等突出问题。
对于离退休员工实名举报及股权纷争案进展,海螺水泥总经理助理、董秘虞水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事由集团统一回复。”记者致函海螺集团,但截至发稿时未获进一步回复。
离退休员工在实名举报信中表示,海螺水泥及其高管利用海螺员工持股会、海螺集团工会假借海螺集团公司改制名义,发动员工用违规资金(海螺集团担保贷款)等共1.23亿元违法投资荻港、枞阳、池州和铜陵海螺水泥等沿江4公司,进行高额分红套现。
“海螺集团的高管采取一系列涉嫌侵吞、私分国有资产、设立离岸壳公司等违法的资本重组,违反以前披露内容而增持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螺创业”,00586.HK)股份,进而转移境内资产到海螺创业这一境外壳公司等手段,从而实现海螺创业在香港上市。”实名举报信称。
对于离退休职工实名举报的初衷,一位已经退休、现居上海的海螺集团原职工告诉记者,离退休职工之前也多次向有关部门举报与海螺集团股权纠纷一事,但至今未能解决。“主要是因为集团改制后退休待遇极低,而部分高管通过改制持股获得了巨额利益,很多离退休员工心理不平衡。”据其介绍,其退休工资每月只有2460元。
据知情人士介绍,近日部分海螺集团离退休职工进入公司总部,要求与高层人员进行面谈协商,但公司无人出面。该人士提供的现场照片显示,当天部分离退休职工在办公楼大厅被公司工作人员拦住了上楼的通道,现场还有特勤人员维持秩序。
离退休职工与海螺集团股权纠纷源于多年前的改制。资料显示,2002年,安徽省政府决定对海螺集团进行股权多元化改制试点,转让部分国有资产以筹集资金来补充社会养老保险金和解决复退军人安置资金问题。后经安徽省财政厅、经贸委安排,并经安徽省经贸委批准同意,用解除海螺集团国有职工身份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和工效挂钩的工资结余共38052.8611万元,出资设立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创公司”)。
海创公司的股东由海螺集团工会、宁国水泥厂工会、白马山水泥厂工会和海螺型材公司工会及8名公司高管组成,参与海螺集团改制的员工为海创公司内部职工股受益人。最终,2003年海螺集团注册成立,注册资本8亿元。其中,安徽省投资集团拥有51%的股权,为国有法人股;海创公司拥有49%的股权,为社会法人股。
根据离退休员工实名举报,海螺集团高管通过借海螺集团改制成立海创公司,违规、违法获取海螺集团股权和沿江4公司股权,再将沿江4公司的股权高溢价卖给海螺水泥等一系列违法的方式进行运作。不过,对于上述实名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记者致函海螺集团求证,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