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A0\u00A0\u00A0\u00A0法国作家、编辑和电影人克洛德·朗兹曼(ClaudeLanzmann)7月5日在巴黎去世,享年九十二岁。
\u00A0\u00A0\u00A0\u00A0在他去世前两个月,大知识分子西蒙娜·德·波伏瓦进入了七星文库(详见中华读书报5月23日报道)。
\u00A0\u00A0\u00A0\u00A0朗兹曼曾是波伏瓦的情人。她在所著《事物的力量》(LaForcedeschoses)中详细记述了两人的交往,此书一并入选了三千二百八十页厚的七星文库版波伏瓦《回忆录》。
\u00A0\u00A0\u00A0\u00A0故事要回溯到1952年,波伏瓦四十四岁,朗兹曼年方二十七。
\u00A0\u00A0\u00A0\u00A0某天早上,勇敢的朗兹曼给波伏瓦打了电话。
\u00A0\u00A0\u00A0\u00A0—我想请您去看电影。—看电影?什么电影呀?—随便什么电影都行。
\u00A0\u00A0\u00A0\u00A0波伏瓦接受了邀请。她发现自己还不老,放下电话时激动地流下了泪水。“五天之后,我离开了巴黎。”她写道,“当我发动车时,朗兹曼站在人行道边上,向我挥手告别。有点什么事情发生了,我深信有点什么事情开始冒头了。我又找回了自己的肉体。”(黄荭译文)
\u00A0\u00A0\u00A0\u00A0朗兹曼去以色列出差,期间书信往还,及至再度相见,“海狸[他像萨特那样叫她的绰号卡斯托尔——海狸]的目光、胳膊、嘴巴和手抚过我的身体,好像要以此相认,我们重逢时这长长的、轻轻颤抖的拥抱。”他在所著回忆录《巴塔哥尼亚野兔》(LeLièvredePatagonie)中回忆。
\u00A0\u00A0\u00A0\u00A0激情得以经年累月地延续。波伏瓦写道:
\u00A0\u00A0\u00A0\u00A0我在同他聊天时,从未想到他比我小。不过,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俩之间年龄相差十七岁,但这并未妨碍我们的交往。对于我而言,我需要有点差距才能让我的心有所寄托,因为我不想重复与萨特之间的那种默契。艾格林属于另一个大陆,朗兹曼属于另一代人:这也是一种差异,但它使我们的关系得以保持平衡。他比我年轻,这使我只是占去他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这就让我觉得我今天不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他是情有可原的。再说,他也没要求我这么做:他接受了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过去和现在。但是,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很和谐。12月份,我们去荷兰玩了几天,我们沿着结了冰的运河漫步,我们在拉上窗帘的小酒馆里喝阿德活卡特酒,我们聊个没完。我每年都要同萨特共度的假期有点让我犯愁:我不想放弃与萨特共度假日,但是与朗兹曼一别两个月又会让我们挺难受的。于是,我们商量好,朗兹曼每年夏天来同我和萨特一起待上半个来月。在我们的交谈过程中,一切的焦虑不安.以及最后的那些疑虑全都烟消云散了。等我们回到巴黎之后,便决定在一起生活了。我以前很喜欢孤独,但我对此并不感到遗憾。(黄荭译文)
\u00A0\u00A0\u00A0\u00A0“艾格林”是波伏瓦同期的美国情人、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NelsonAlgren)——可参阅波伏瓦小说《名士风流》(阿尔格伦在书中化名刘易斯·布罗甘)和汉译波伏瓦书信集《越洋情书》(波伏瓦称他为“我亲爱的丈夫”)。
\u00A0\u00A0\u00A0\u00A0而萨特是波伏瓦的终身伴侣。“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我与萨特的关系。”她在1963年写道,“三十多年中,我俩只有一次因为发生争执而分开。朝夕相处这么多年,我们对我们之间的交流始终兴趣不减:一位女友发现。我们俩总是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的谈话。”(黄荭译文)
\u00A0\u00A0\u00A0\u00A0她对朗兹曼同样怀有很深的感情。1953年,在给他的信中,波伏瓦热烈地说:“你是我心爱的小孩,你是我绝对的初恋,只此一回否则再也无缘相遇的那一个。我永远是你的妻子。”
\u00A0\u00A0\u00A0\u00A0他们狂热的恋爱关系持续了七年。他是她一生中唯一同意与之建立起准婚姻关系的男人。
\u00A0\u00A0\u00A0\u00A0他们同时起床,各自写作。她“一个晚上留给萨特,第二个晚上给我;我们一起度过那些夜晚。但我们也经常一起吃晚饭,有时我们三个,偶尔跟稀见的朋友一起,如[瑞士雕塑家]贾科梅蒂,萨特格外喜欢他”。
\u00A0\u00A0\u00A0\u00A0“我们之间为什么应该有嫉妒呢?”朗兹曼在2012年告诉英国作家埃德·武利亚米,“我和西蒙娜·德·波伏瓦开始恋情时,她和萨特根本没有性关系。他们不做爱。那对我来说是不可忍受的——我绝不可能跟别人共享我爱的女人。”
\u00A0\u00A0\u00A0\u00A0她爱他的年轻。她通过他找回了战时失去的浪漫;他通过她进入了最上层的文化圈,接近了萨特——他称之为“波拿巴街的苏丹”。他的妹妹、著名演员埃弗利娜·雷伊则成为萨特独幕剧《隔离审讯》的主角,并与萨特和另一位大哲学家吉勒·德勒兹保持着情人关系。
\u00A0\u00A0\u00A0\u00A0波伏瓦和朗兹曼的结合也有知性的、政治的一面。她认可他的才智,并引导他深入参与进步事业,在反战、支持萨特和接近共产党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因此,1959年分居后仅仅两个月,他们便共同努力,把从前的情人关系转变成更为持久的同志关系。他们每周一起吃两次饭,继续结伴旅行,共同为《现代》撰稿。他阅读她发表的一切,她为他的电影计划倾注心血。
\u00A0\u00A0\u00A0\u00A0朗兹曼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历时十一年制作、片长九小时的大屠杀纪录片《浩劫》(Shoah)。
\u00A0\u00A0\u00A0\u00A01985年,与电影上映同期,加利马尔出版社印行了《浩劫》一书,波伏瓦写了前言。
\u00A0\u00A0\u00A0\u00A0她在第二年去世。朗兹曼接手了《现代》的领导工作。
\u00A0\u00A0\u00A0\u00A02009年,他出版了回忆录《巴塔哥尼亚野兔》,并在书中披露,他一生最热烈、最忠诚的爱情,属于1958年访问平壤期间邂逅的一位朝鲜护士。两人言语不通。他对她的美貌一见倾心,未料初吻之后,她毅然掀起上衣,给他看胸口一片触目惊心的巨大疤痕,并柔声说:“燃烧弹”。他再没见过她。
\u00A0\u00A0\u00A0\u00A02015年,年届九十的朗兹曼重返朝鲜,寻访旧情,拍成2017年的纪录片《燃烧弹》(Napalm)。
\u00A0\u00A0\u00A0\u00A0《浩劫》影响巨大。去年访华并在天津演出十二小时舞台剧《2666》的如果您能舔舔我的心剧团,其团名就出自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