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的一场演出唱下来足足有三个多小时。很多时候,观众还不愿散去,还想再听,我们便唱到了天亮。”陈昭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中间有了几分钟的停顿,陷入了沉思与回味,“有时候,一些老人抱着小孩在听我们唱五句板,怀里的小孩从手臂上滑落到地上了,也毫无知觉,全然沉醉到了唱本的故事里。”
由于师徒的五句板说唱在乡里渐渐有名了起来,各村各户开始争相邀请他们演出。“每月三十多场,每天的排期都满了,有时候还得提前预约。”陈昭典笑着说,一听到唱五句板的来了,村民便早早占好了位子,吃完晚饭就在位子上等着。
“为了传承,我将一直唱下去教下去”
五句板盛行的年代,不仅梅州乡镇的群众爱听,就连在外的华人华侨也非常爱听这个“乡音”。
上世纪80年代,陈昭典还与山歌手肖建兰合作,将五句板带出了家门口,把乡音乡情带到了海外。当时,陈昭典与肖建兰合作表演的五句板,不仅受到港澳同胞的赞赏,在东南亚地区也深受欢迎。受东南亚华侨社团邀请,陈昭典与自己的徒弟还经常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香港、澳门等地演唱,甚至长期驻唱。
同时,受香港音像公司盛情邀请,陈昭典与肖建兰录制了“山歌五句板”录音带出版发行。上世纪90年代,惠州下里巴唱片公司与陈昭典师徒签约,录制了1000多盒的山歌五句板录音带,并投入市场,同时扩散流传至海外。可以说,只要有客家人的地方,就能听到陈昭典的五句板说唱。
此外,陈昭典还编写了历史故事五句板唱本《孟姜女寻夫》《姜安子寻母》《血掌印》《梁四珍与赵玉粦》《高文举》《梁山伯与祝英台》《八朵莲花》等,并结合客家佛曲以五句板形式编唱《十月怀胎》《劝世歌》等,深受观众喜爱。
“之前,我没有考虑过,要担起五句板的传承重担。直到我的第一个徒弟廖启忠早逝,又看到五句板因为时代的进步,与群众渐行渐远,我才明白,将这种客家文化传承下去,其实是每一个说唱艺人的责任。”陈昭典说。
今年,梅江区五句板还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传承发扬客家山歌及五句板,除了自己亲自教授徒弟外,从2000年开始,陈昭典还举办了多期客家山歌曲艺培训班。梅州市山歌剧团演员童爱娜、盲人说唱艺人叶苹珍……只要是真心向他请教的五句板爱好者,陈昭典都会耐心地去辅导,不管最后是否出名了,他都一视同仁,对五句板的教授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