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秦朝初年,澧州女子孟姜女在龙舟竞渡中结识夺标获胜的范喜良,二人一见钟情互生爱慕。范喜良正欲登门提亲,与下池嬉戏的孟姜女邂逅,并按楚地习俗喜结连理。正值新婚燕尔之际,朝廷抽丁修筑长城,姜女悲情送夫,互约三年之期再聚。岂料三年苦盼,不见丈夫踪影。
孟姜女毅然踏上千里寻夫之路,历经坎坷,来到长城,才知丈夫早已命丧苦役。姜女拍城悲号,泪飞如雨,哭声撼天,城墙为之坍塌。此时,恰逢秦始皇视察至此,发现姜女貌美如仙,欲纳为妃。姜女提出“三愿”获准,趁祭祀范郎之际,蹈火殉情。
跌宕起伏的剧情,气势恢宏的场景,清丽婉转的音乐,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诙谐幽默的常德方言……1月上旬,常德高腔《孟姜女传奇》作为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优秀剧目开展全省巡演,先后走进永州、衡阳,令观众耳目一新,啧啧称叹。
载誉归来,演出团队仍亢奋十足,沉浸在史诗般的千古爱情传奇大戏里。近日,记者走进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倾听演职人员讲述那份深深的“姜女”情、浓浓的舞台情。

范喜良划龙舟获胜

孟姜女打澧州大鼓

孟姜女蹈火场景

孟姜女过关

孟姜女与范喜良

孟姜女下池
缘起 传承常德汉剧高腔
新唱澧州爱情传奇
常德汉剧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唱腔以高腔、弹腔、昆腔以及民间小调组成,其中高腔是区别于湖北汉剧、广东汉剧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腔有“滚腔”及帮腔等演唱形式,即人声帮腔和唢呐帮腔,与沅水流域的船夫号子和扎排号子有着密切关系,是一种相当古老、富于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遗产。
上世纪50年代,常德高腔剧目《思凡》、《祭头巾》晋京展演,轰动京城。2006年,常德高腔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汉剧高腔是我们肩负的沉重使命。2003年至2009年,《紫苏传》、《合家欢》、《雨荷》在连续三届湖南艺术节上捧获金奖、田汉新剧目奖与省五个一工程,但成绩并不理想。”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主任彭玲说,“近年,经历文化体制改革及单位结构班子调整后,我们决心要打个翻身战,树起常德高腔的品牌。”
还在2013年8月,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就开始论证、筹划《孟姜女传奇》的创作。
孟姜女传奇是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人文价值。然而,这个故事在南北各有流传,多次被搬上舞台、银幕,早已家喻户晓,这样的素材会不会太普通了呢?
让常德汉剧高腔人下定决心的是,据考察,孟姜女是常德津市嘉山人,孟姜女传说发源于津市有古迹考证,常德津市嘉山孟姜女传奇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论证中,又有人顾虑,孟姜女传奇涉及政治因素,若演不好反而添乱。
“孟姜女传说是纯粹的爱情故事,演绎好这出戏,是传递人间真善美,是正能量的宣传,对当下人们的爱情观是一种正面有益的引导。”彭玲坚持了这样的观点。
新唱澧州爱情传奇,打造常德版“孟姜女”,如何出新?常德汉剧高腔人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一剧之本最可贵。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特地邀请中国戏剧报原副主编、文艺评论家安志强担任编剧。2013年10月,安志强与创作团队首次走进津市嘉山采风,并与本地文艺专家座谈,征求创作意见。
津市孟姜女传说非遗传承人王泸研究孟姜女传说数十年,出版了不少有关著作,他主动参与剧本修改,在表现常德方言特色的台词上提供宝贵意见。
从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经过6次精心修改的《孟姜女传奇》剧本出炉。
“这是一个富于南方特色的辣妹子版‘孟姜女’。孟姜女与范喜良这对恋人并非短暂相会,而是前世姻缘,注定今生相见,难舍难分。”彭玲在看了剧本后感慨道。
“音乐表现上,利用常德汉剧特色,依剧情变化,时而是1人清唱、众人帮唱,柔美高雅的高腔,时而是京胡伴奏、激越高扬的弹腔。同时,恰当融入民间小调、常德丝弦、澧州大鼓等本土音乐元素。”彭玲说。
幕后 近百人心血结晶
一年半倾情付出
剧本出炉,二度创作提上日程。彭玲提出,要打造一台精品大戏,冲刺省级、国家级赛事,创作团队的品位要上升。邀请全国名家、大家参与创作,既能提升戏的品质,又能提升本地演员素质,将常德高腔宣传出去,实现多条腿走路。
面对彭玲的大胆设想,有人认为是异想天开,提出从实际财力情况出发,“好大的鸟筑好大的窝”。
沉浸在一片美好憧憬中,彭玲请来国家一级导演何艺光出任导演,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边文彤担任舞美设计,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胡耀辉担任灯光设计,杭州尚舞服饰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王玲担任化妆、服装及人物造型设计,省戏曲音乐作曲家柳俊负责编腔汇总,省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周瑜担任音乐作曲。
含金量高的二度创作班子成立后,彭玲才感觉到了沉重的资金压力。原来预算的200多万元费用,一下翻番,提升到400多万元。就说服装制作费吧,共需开销65万元。其中风雨雷电“四神”的服装极具特色,每一套就需花费2万元。
开弓没有回头箭,彭玲没有退缩。她积极向省里争资金,《孟姜女传奇》被省文化厅列入“重点剧目五年扶持计划”,筹得资金200多万元。省艺术基金也拨来1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财政资金也挤出相关项目资金,解决了缺口。
2015年3月,二度创作人员赴津市采风,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实地观看由当地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现场表演的有关孟姜女传奇的节目,收集民间小调。
当年4月,音乐构思、唱腔、舞美、服装、人物造型设计完成。4月28日,《孟姜女传奇》正式投排。
按剧本设计,前后上场的演员达七八十人,场面可谓大气恢宏。可是,整个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的演员加起来也不过40多人,哪里凑得够人数。彭玲又想法联系上市湘楚歌舞团、武陵区歌舞团,借调演员近30人。
“整个排练经历了春、夏、秋三季,从创作到上演更是经历了一年半时间,从叶儿青到叶儿黄,又到叶儿青,衣服从厚到薄,又加厚,这背后的辛酸与泪水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清楚。”彭玲感慨道。
让老题材焕发新光彩,73岁的编剧安志强不辞辛劳,多次辗转北京、常德两地,有时半夜才从长沙转至常德,前后共八易其稿。
面对新剧本,82岁高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高腔”传承人李少先激动不已,白内障、高血压等疾病缠身的他忘情地投入音乐唱腔设计,晚上吃安眠药才能入睡,还在剧本修改至三四稿时,整个唱腔就完成了。家人担心他的身体透支,找到彭玲诉苦。彭玲决定组建编腔设计组,给李少先分了2段唱腔任务,分解压力。
为了排戏磨精品,导演何艺光推掉了4个戏,在常德扎根了半年,他说“这是因为对常德汉剧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期间,女儿结婚,他没有参与筹备,匆匆忙忙喝了杯喜酒就往排练场赶。后来,女儿生小孩,他根本抽不出时间回去探望,只在电话里抱歉地说:“请原谅爸爸,确实没时间。”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彭玲担起了“孟姜女”一角。排练期间,她的左膝旧疾复发,医生多次劝阻不能进行剧烈运动,需休息静养,否则以后要坐轮椅。急性子的她却说:“坐不坐轮椅以后再说,先排戏。”她这边打完针,那边就戴上护膝在舞台上摸爬滚打起来。排练中,她的表演动作最为复杂多变,常常要跪下或伏倒在地,站起来十分吃力,同事们就当起了她的支撑点,撑她一把。
演出中有一出“过关”的戏,要求“孟姜女”打澧州大鼓,这可把从未打过鼓的彭玲难倒了。但为了丰富演出,她只得抽时间去临澧拜师学艺,一点一滴从头学起。刚开始打得不协调,左右鼓点都丢了。在老师的鼓励下,她没有放弃,渐渐地竟也打得像模像样了。
“范喜良”的扮演者李锐,因妻子也是单位的演职人员,两人整天都在排练场,家里年事已高的母亲、学业繁重的儿子都无暇照顾;“小玉”的扮演者张金玲,1岁大的女儿生病住进重症监护室,她只匆匆看了几眼,擦干眼泪就进了排练场;“雷神”的扮演者张莉、“风神”的扮演者吴益冰,夫妻二人把几个月大的儿子交给乡下父母照顾,几个月都看不上一眼……为梦想而坚守,为戏剧而拼搏。全体演职人员排练期间取消了一切公休、节假日,共同奋战。
排练中,有人并不看好这出戏。大家相互鼓劲:努力这么久,只为最后一演!打火罐子,拼了!
台前:演一出千古传说
唱一曲感天动地
2015年11月6日,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一出千古传奇的澧州新唱上演,轰动了星城。
“五月端午闹龙舟,彩船扎在官码头,浪里夺标抛彩球。划起……咚起……”故事源起于澧水江边嘉山的一次龙舟竞渡,孟姜女与范喜良一见钟情,相约“成就姻缘待落叶。”
第一场《下池》。十七八岁的孟姜女美丽温婉,歌声也清丽婉转:“池中的水儿多清亮,呼唤姜女下荷塘。荷叶两分开,鱼儿多欢畅。荷花并蒂莲,心中思范郎。”二人池中邂逅,“辣妹子”孟姜女一心要缠住这千年好姻缘,唱道:“爹娘选的不乐意,砍的没有锯的齐。妹妹瞪眼自己找,同得喉咙同出气!”二人喜结连理。
第二场《别妻》。 秦始皇修长城,抽丁服役,姜女悲情送夫,互约三年之期再聚。姜女的思念日胜一日:“端阳节端阳节,伤心人的端阳节,范郎三年不归家,姜女啊,姜女寻夫踏破关山月。”
第三场《思夫》。长城工地上,范喜良背扛沉重的石头,坠入山涧。家中的孟姜女缝衣不慎针扎手指,不禁“心儿慌,意彷徨”,决心万里寻夫去边关。
第四场《过关》。寻夫路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电闪雷鸣,虎啸狼嚎,姜女奋力前行。来到一关卡处,守关人只认钱不认情,不让姜女过关。姜女听出守关人的澧州口音,唱起了一出澧州大鼓:“孟姜女,登嘉山, 望夫台上望夫男。望断片片绣竹林,望断对对南飞雁……”守关人被姜女的痴情感动。
第五场《哭城》。北风呼啸,漫天大雪。姜女登上长城,却闻知范郎坠山而亡,失声恸哭,城墙訇然坍塌。秦始皇欲纳姜女为妃,姜女提出“三求”:滴血认亲、傩坛大祭、夫妻团圆。傩坛大祭上,姜女蹈火殉情。
“生死在一起,天地两相存! 嘉山孟姜女,悠悠千古情!”歌声凄婉,灯光渐收,感天动地的常德高腔《孟姜女传奇》缓缓落幕。
“舞台美轮美奂,音效逼真撼人,服装造型新颖时尚,表演巧妙糅合戏曲与舞蹈,又融入话剧的元素,唱腔拿捏有度,充分展现了澧州辣味十足、坚贞不屈的姜女形象。”演出结束后,观众的心情仍激动不已。
2015年11月20日,第五届湖南艺术节闭幕式上,常德高腔《孟姜女传奇》不负所望,捧得田汉大奖、田汉导演奖、田汉表演奖、田汉音乐奖4个奖项。
澧州孟姜女的传奇没有结束,常德高腔《孟姜女传奇》有了新的目标,继续打磨,走进京城。不过,此番进京不是“哭长城”,而是冲刺中国艺术节。
常德日报记者 王敏 通讯员 宋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