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序
年关将至,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在忙着全力冲刺业务时,温州海螺公司集团总部却忙起装修改建,为旗下高新技术企业筑新巢。近日,研发生产新型建材的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确定入驻总部,将成为海螺向新材料领域进军的又一个新动作。
在经济“新常态”下,海螺集团稳健调整产业布局,逐渐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民营企业“跨界”转型路。去年,以雨伞、调味品起家的海螺集团,旗下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有机食品、生物识别产值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
茂林修竹错落有致,花园步道曲径通幽,江南庭院初现雏形……如今走在海螺集团总部园区,难以想象这里不久前还是调味品生产加工区域。“没了酱油味,今后园区里将汇聚更多的新兴产业。”海螺集团董事长邵奇星表示,“变身”后的园区将成为海螺自己的总部产业园,吸收麾下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入驻,将总部打造为集团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投资中心。
动工改造的不仅是园区外观,产业布局变革也在内部悄然发生。
去年10月起,集团旗下浙江睿智钢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采油管道、抽油杆、钻井器等产品,先后被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巨头“相中”,被推广至部分油井试用。短短两个月内,海螺集团与两家公司签订合同,共售出8口油井采油设备。
“石油大亨”们的订单缘何青睐这家民营企业的产品?答案在于技术革命。
海螺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布局这盘“大棋”。2006年,海螺集团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科院固体物理所、胜利油田采油研究院进行油气田井用钢的研究,并组建了一支20人的科研团队。经过8年科研试验与检测,公司成功研发新型油气田井用钢,获得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和1项外观设计专利。
“新型井用钢生产的采油设备使用寿命在5-10年,是市场同类产品的3-5倍,甚至更多。”浙江睿智钢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产品专利向国内外进行公告期间,还得到了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钢铁强国的肯定。去年8月和11月,中海油总公司组织的两批专家考察团先后赴睿智钢业进行考察,对新型材料设备的性能、质量一直表示认可,并在考察报告中建议总公司在渤海油气田部分油井推广试用该产品。
除了直接购置,中石化正与海螺集团计划开展“生命计价模式”合作:中石化将设备维护、更换费用作为“租金”支付给睿智钢业,获得其产品的定期使用权。这样的方式既帮助客户节约费用,又能让产品进一步得到推广。据悉,合同预计将于上半年完成签订,涉及油井数约2000多口。
在生物医药方面,海螺2006年开始布局的血液制品产业,近几年同样捷报频传。
2013年,上市公司重组海螺集团子公司——浙江海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让海螺“借道上市”。借力上市公司资源、技术和人才,海康加快了血浆站建设与技术改造,为今年通过新版国家药品GMP认证做好了准备。海螺集团于2007年投资的新疆德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已建立了国内一流生产线,年分离血浆能力高达400-600吨,并计划今年通过新版GMP认证。血液制品作为生物制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德源公司在三年内将力争直接上市,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除了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邵奇星正计划让海康、德源等旗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团队入驻总部新园区,优化产业布局,汇聚智力、财力打造集团转型升级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