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秘“洁丽雅模式”)
2016年12月14日,在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洁丽雅·新越新丝路有限公司巨大的生产车间里,许许多多当地的维吾尔族员工在现代化的毛巾生产流水线上正认真细致地给毛巾色织、提花、割绒、横缝。
“用工难”对援疆企业来说一直是个大问题。南疆虽然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多,但因存在语言、生活习惯、就业观念等方面差异,转变为现代化产业工人十分困难。
洁丽雅,一所来自万里之外浙江诸暨的援疆企业,却在短短几年里,用独有的用人模式,吸引了近2000名少数民族员工慕名而来。洁丽雅能成为当地少数民族员工的向往之地并得到中央调研组的高度评价,并非偶然。
让更多少数民族群众就业
2010年8月,怀着“用世界上最好的棉花,做世界上最好的产品”的产业理想,洁丽雅在阿拉尔市建设了产业生产研发基地,构建了从棉花、纺纱、染整、织造、后整理到毛巾产成品的全产业链。“决定新疆基地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能不能成功地大量招收并使用好少数民族员工。这是企业能否真正融入当地、实现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新疆基地成立之初,洁丽雅董事局主席石昌佳的话为企业发展定下了基调。洁丽雅集团决定,洁丽雅·新越新丝路有限公司90%以上使用新疆籍员工,60%以上岗位提供给少数民族群众。
“阿姨,您好,我是一团民族分场的伊尔番,我周围的小伙伴都到洁丽雅工作了,我也特别想去,能不能给我个机会?我一定好好干!”这条手机短信,一直存在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吴瑞玲的手机里。
收到短信后,吴瑞玲联系到了伊尔番:“希望你珍惜这次机会,好好表现,洁丽雅会为你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会说双语的伊尔番已成为公司培训中心的指导员。“洁丽雅给了我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现在我的条件好了,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内地上大学的妹妹也不用愁学费和生活费了。”伊尔番说。
39岁的依斯拉木·艾麦尔家里有4个孩子,来洁丽雅之前全家仅靠种点口粮、养两只羊为生,年收入1万元左右。依斯拉木的儿子麻木提江·依斯拉木先来洁丽雅上班,后来依斯拉木夫妻也在儿子的引荐下入厂工作,并被分在了同一个车间,先入厂的麻木提江给不懂汉语的父亲当起了师父,教依斯拉木汉语和技术,使依斯拉木很快融入了这里的工作环境。由于收入的提高,麻木提江在2015年5月份回老家娶了媳妇,还把媳妇也接到了洁丽雅上班。现在,仅依斯拉木一家4个人的月工资加起来已达到12000元左右,后来陆续引荐进厂的其他村民朋友现在每人每月也都有2500-3500元/月的工资,一个人的年收入都超过或接近了之前全家的年收入。
在项目落地之初,洁丽雅从招收的工人中挑选了50多名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懂双语的少数民族员工赴浙江和湖北公司培训。挑选优秀的师傅,一对一传帮带,经过培训,大多数都克服了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障碍,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成为公司项目投产运行的骨干。
洁丽雅还通过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利用援疆资金,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校、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洁丽雅少数民族纺织班”和“少数民族骨干员工双语技能培训班”,出资500万元设立“洁丽雅少数民族青年就业促进基金”,建立起一个能持续提供有较高素质、懂双语的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库。
洁丽雅·新越新丝路有限公司项目一期全线建成投产,预计今年整个项目达产后,可带来8000-10000个就业岗位。
新越新丝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敬永告诉笔者,公司“送工厂到农村,送岗位到家门”,把部分后道生产工序移植到乡村,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了精准扶贫点,将二期项目的54套生产设备优先调拨使用。目前,已有80余名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生活区全面配套,工作一定年限送房
如今,走进新越新丝路有限公司生活区,5100多平方米的清真食堂和8700多平方米的室内员工活动中心让人眼前一亮:配置了声、光、电齐全的大型舞台和高清LED电影放映设施,运动场、便利超市、特色餐馆、银行终端服务系统、托儿所、医务室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为鼓励员工留在企业长期就业,公司专门制定了夫妻工在公司工作满10年(单身员工工作满20年),赠送产权房一套的奖励政策。“我现在就住在公司提供的夫妻房里,我们俩的收入能有六七千元,我们要一直在这里工作,以后这套房子就是我的了。”先后介绍了20多人进入公司工作的麻木提江自豪地说。
“你问我为什么留下来?”当问到来自吐鲁番的塔里木大学毕业生古丽妮莎时,她反问道:“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讲,洁丽雅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也相当好,而且政府和公司领导对我们懂双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是这么重视,那我问你,我为什么不留下来呢?”
员工卡马里江·库尔班江告诉笔者:“公司非常关心我们。我在洁丽雅上着班,团里还给我们分地种果树。这在来洁丽雅上班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全家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有15万元,现在我家有17个亲戚都在这里工作。只要好好工作,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结对帮扶1201名少数民族员工
2015年以来,洁丽雅开展了“帮一对十”活动,即每个共产党员和管理干部,至少帮扶一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结对10名以上少数民族员工作为联系对象。截至目前,已结对帮扶1201名少数民族员工,覆盖面达67%,加上各族员工之间互相结对,覆盖面已接近80%。
艾拜·乌斯麦和妻子西仁古丽·买合木提都是筒染车间的员工,车间实行24小时三班倒制度,由于夫妻俩同时上班,他们两岁的孩子经常没人照看。为了照顾家庭,艾拜准备辞职。毛巾车间生产副经理于兴明看到辞职信找到他了解情况后,立即决定将西仁古丽调到另外一个班次,保证夫妻俩轮流照顾孩子。
夏敬永说:“我们只有了解和解决少数民族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尊重少数民族员工的风俗习惯,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关心,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也是我们开展帮扶活动的目的。”
管理干部们平日点滴的付出,也在温暖和打动少数民族员工的心。2016年11月22日晚,后纺车间设备主管何文亮发生了车祸被紧急送医。得知何文亮出车祸后,很多少数民族员工自发地为他捐款1万余元,“特别是我的结对对象,在自己也还需要别人帮扶的情况下,从生活费里挪出钱捐给我,躺在病床上看着他们提着水果、羊肉汤急匆匆地冲进病房,我就感觉平时的付出都值了。”雪合热提·赛买提是最早去医院看望何文亮的人之一:“何文亮不仅是我的结对大哥,也是我的师父,工作上教我技术,生活上也基本和我同吃同住。我有两个娃娃,他常常买衣服给他们,还鼓励我 兄弟,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好 。现在是他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也一定会尽自己的力量去回报他。”
争做“浙江产业援疆示范企业”,争创“新疆民族团结示范企业”,争当“兵团向南发展的排头兵”。洁丽雅致力于让新疆青年在拥抱现代工业文明的过程中,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新疆知识青年价值观的升华,实现安居乐业。2016年4月和9月,中央调研组深入新疆调研,对洁丽雅·新越新丝路有限公司推动“兵地融合”、打造“万人就业工程”,争创“民族团结示范企业”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
(原标题:探秘“洁丽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