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二期楚商精英沙龙——艺术品鉴赏与投资”活动现场。本报记者孙辰摄
长江商报消息收藏家夏先重欲建竹雕博物馆
原是收藏界的冷门——杂项收藏的竹雕艺术,一直是现任楚商集团监事会主席的收藏家夏先重的心头好。他坚持收藏竹雕20年,已渐成规模,“约有近三千件竹雕艺术品”,收藏界也称他“竹林艺海寻宝人”。近日在武汉举行的“第二期楚商精英沙龙——艺术品鉴赏与投资”上,他给在场的诸多商界人士上了一堂竹雕艺术鉴赏课,并展示了他所收藏的部分明清竹雕艺术品。
最初涉足收藏时,夏先重看重的是玉器、瓷器等传统收藏领域,但一次在上海明清竹雕艺术展上接触到竹雕艺术后,他深受震撼,迷上了竹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常前往江南一带的博物馆、古玩城搜集散落在外的竹雕珍宝。夏先重觉得,“其他古玩艺术品都是匠人做的,唯独竹雕是文人创作的作品,彰显的是文人墨客的情趣。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君子之一,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坚韧高傲的气节,总给人一种崇高的情怀。”
在夏先重的私人收藏馆“竹韵堂”里,各种古香古色的竹雕陈列有序。“渔翁得利”、“八仙过海”、“四大天王”等根雕类的竹雕,皆出自明清文人雅士之手,取材于成语或民间故事,人物、场景刻画得纤毫毕现。而兼具实用价值的笔筒、臂搁、砚台、果盘盒、小桶等等,这里也是应有尽有。
“品相完好的明清传世竹雕作品已相当稀少,未来的市场价值看涨,因而有很大的收藏空间。”不过,夏先重不是为了买卖升值而如此痴迷竹雕艺术。正所谓“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夏先重说,他从竹雕艺术中感悟到了古人的审美境界,也学到了做人的品格。
60岁以后,他越发感到竹雕艺术与自己的生活难以分割。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书画家孟庆星在参观“竹韵堂”后,给他题了一幅字:“知竹(足)生活”,这恰恰道出了他的心声。夏先重决心将这一专项收藏做到极致。
这一梦想实现的起步是,他开始动念要在“竹乡”咸宁建一个向社会开放的竹雕艺术博物馆,为这些藏品安一个家。更长远的是,他希望通过博物馆,开发一个竹文化产业链。“在竹产业园里,我们可以吃竹、品竹、用竹、赏竹、住竹,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竹世界。”
今年60岁,武汉人,现任楚商集团监事会主席、湖北楚商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收藏竹雕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