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隽永德润金陵”南京历史上的传统家规之八
“君子慎独,立德向善”,这是金陵回族世家伍氏一门代代恪守的祖训。明朝初年,伍氏家族的始祖伍儒从中亚撒马尔罕奉诏来到南京,从此便在这里定居下来。600多年来,伍氏家族在金陵城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留下了“博士官六代”、中国第一位回族探花等家族佳话。
金陵老城南净觉寺东,曾是中国第一位回族探花伍长华的府邸。当时府邸大堂内有一副楹联:“三百年世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意指伍氏家族自明初传到“长”字辈计三百年,积德向善繁衍昌盛,崇尚读书之风代代相传。伍氏是明清两代金陵回族世家,世代沿袭“君子慎独,立德向善”的家训。
“六代博士官”家族走出的“探花郎”
据《伍氏家谱》记载,伍氏先祖伍儒,因精通历算天文,洪武二年(1369年)从中亚撒马尔罕奉诏来南京任职回回钦天监,授漏刻科博士。自伍儒起,连续六世皆任职于钦天监,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伍长华升任湖北巡抚,与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同在武昌办公。1838年9月7日,伍长华在湖北武昌行辕校场当众焚烧查禁的鸦片一万余两,“槌碎”烟枪三千余杆,此举震动朝廷,两湖兵民父老山呼称谢。武昌禁烟比“虎门销烟”整整早9个月,为“虎门销烟”总结了经验。
伍贻业: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伍贻业,1936年生。1954年,伍贻业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研究所。1978年,42岁的伍贻业被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后任教于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授《古代汉语》《少数民族与宗教》等课程。1998年,伍贻业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面对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伍贻业总是谦虚地说:“我取得的一点成就完全归功于国家的培养,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本就是我的职责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