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循环经济工业园。
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典型城市……鄂尔多斯市这个资源型城市,能和这样富有科学发展内涵的荣誉沾边儿?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鄂尔多斯市,探寻到了这些荣誉背后的秘密: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通过煤炭资源转化、非煤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措施,奏响了从依托资源到延伸资源再到超越资源的变奏曲,产业不断升级,结构渐趋优化,增长方式走向集约,抗风险能力和发展后劲增强。
“鄂尔多斯市不是人们想象中资源型城市的傻大黑粗,也不是网络上流传的风言风语。2012年,鄂尔多斯市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求进: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4%和13%,财政总收入增长3%。”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光中对记者说,“事实证明,只要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矛盾都可以化解。可以说,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建立在支撑产业转型的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基础上的发展后劲不会改变。”
依托资源:从一煤独大向多元支撑的变奏
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一煤独大”也曾经是鄂尔多斯市的问题。煤炭产业占经济总量近70%,占财政总收入近50%。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成为部分人一度诟病鄂尔多斯市单纯依赖资源发展的主要原因。事实上,鄂尔多斯市很早就主动采取有力措施来避免“资源陷阱”。
“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并不意味着放弃资源型产业,而是要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资源支撑的局面,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云光中说,“我们的首要做法是在往年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支柱产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早在10多年前,鄂尔多斯市就开始淘汰落后产能,以关小上大置换产能等方式,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据统计,近10年,鄂尔多斯市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符合全市产业布局的焦化、炼铁、小白灰、电石、铁合金、水泥、小煤窑企业近2413户,产能5070万吨。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煤炭工业走向集约化,地方煤炭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601户整合到了42户,单户平均产能由2000年的不足5万吨提高到了300万吨以上,机械化综采率提高到90%以上,资源回采率提高到75%以上,煤炭洗选率达到80%。
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的有力证据远不止这些。市长廉素在2013年鄂尔多斯市“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近5年来,鄂尔多斯市围绕煤转化的产业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煤转电、煤制油、煤制醇等重大项目和支柱型产业,新增电力装机392万千瓦、煤化工产能432万吨,总量分别达到6.3亿吨、1302万千瓦和524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陶瓷等非煤产业快速成长,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初步建立起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沿黄沿线经济带和“双百亿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布局基本形成。文化、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产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6.9%。
“我们不只是在产业上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还在同一产业内部也尽量实现产品的多元化。”走进鄂尔多斯专卖店,你会发现居然有那么多产品类别,男装、女装、内衣、皮草、羽绒、家纺等非绒类服装应有尽有。这是因为,鄂尔多斯集团通过搬迁改造新建绒纺工业园,将200余家羊绒制品生产企业改造整合为56家,有效提升绒纺产业水平,构建起大服装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