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本报纪念建党95周年系列征集活动启动以来,不断收到读者来电来信,或提供红色线索,或讲述红色家史。面对各类反馈,本报将分门别类收集整理,在经过核实后予以刊登。
微山湖西岸,有个村落叫袁庄,十年九涝,生活在袁庄的百姓终年靠讨饭度日。
1932年,微山湖湖水将袁庄四周淹成白茫茫一片,我的太奶奶对奶奶摇头叹息道:“我看全家人今年是活不过去了。”奶奶听到后,坐在凳子上,眼泪落在地上。
不一会儿,爷爷穿着补丁摞补丁、洗得发白的黑色衣服,风尘仆仆从外面赶回家。左手提着一小布袋东西,右手推开破烂不堪的木门,朝着太奶奶急切地说道:“娘,我用十个鸡蛋,从集市上换回来5斤麸皮。”
太奶奶有气无力地挪动着双脚来到小布袋前,双手从布袋中捧起一把麸皮,轻轻放入锅中,小声告诉爷爷:“儿呀!你快去咱家没被湖水淹没的土岭上割筐麦苗来。”
太阳向西落去,湖面在微风中泛起阵阵银光,远处一条小渔船朝袁庄划来。
袁庄东高西低,爷爷家坐落在村东头。
小渔船由远到近,船上坐着五个人。
船上走下五个人,前两个人,分头向左向右朝袁庄走去;中间一个人,站在船头警卫;后两个人轻轻推开爷爷家的门,走进屋中。
这两个人,看着我们家中一贫如洗的窘境,碰头低语几句,轻声问爷爷:“老人家,你们家几口人呀?”“九口人。四口人在家,五口人在外讨饭。”
这时一个人走到灶台前,用手揭开锅盖,另一个也快步跟到灶台前,两个人俯视着锅中的食物,凝视片刻问道:“这麦苗煮麸皮就是你们的晚饭吗?”
爷爷回道:“能有这个吃就很不错了,下步恐怕连这个吃的也没有了。”
“天灾人祸,民无安宁。”一个人自语道,他向另一个人示意了一下,接过递过来的两块大洋,再次走到灶台前,把两块大洋放在爷爷手中,对爷爷说:“老人家,这两块大洋给你,抓紧时间买点粮食吃吧!”
爷爷接过两块大洋,泪流满面,双腿跪在这两个人面前,大声哭喊道:“恩人呀!恩人!我们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呀!”咚、咚、咚……连着六个响头。
这两个人急忙搀扶起爷爷:“老人家抓紧时间买粮食去吧!”
两个进村查看地形的人回来,向屋里的两位汇报了一下情况,随后所有人上船离去。
爷爷、太奶奶、奶奶和爸爸跪在水边岸上,向远去的恩人拱手作揖,以表感激。
片刻,四爷爷有事来到爷爷家中,看到两块大洋惊喜地问:“大哥,哪来的大洋?”
爷爷在桌子下用手比划着“八”的字样,说道:“这个给的!”四爷爷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比划着“八”的字样回道:“这个是好人!”
第二天,爷爷用两块大洋买了四大斗麦子,每斗六十斤左右,给四爷爷家、二奶奶家和邻居分了一部分,一同共度灾年。
事后,爷爷告诉幼小的父亲:“等你长大后,也要去当八路,多做好事。”共产党员的两块大洋让幼小的父亲心里埋下了长大参加“八路”的种子。
1945年,我的父亲袁永福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并在1947年鲁南战役中荣获“华东野战军二级人民英雄”光荣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作为英模家属代表出席了山东省英模表彰大会,受到全省各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爷爷回到家中,逢人就讲:“英模大会七天,是我一生最高兴的七天,最幸福的七天,享了七天大福呀!没有共产党的两块大洋,就没有我们全家的今天。”
每当爷爷和父亲回想起当初共产党员送给全家的两块大洋,两人都是泪流满面,哽咽难言。
(作者/袁联光 整理/本报记者 张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