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穿衣可分两类,一为锦衣,一为布衣。锦衣为有钱和做官所穿,布衣为普通百姓所穿。”在凌兰芳看来,今天的丝绸理应回归其高贵的服装和家纺用品地位,否则就是糟蹋了“纤维皇后”,而中国丝绸品牌与国际大牌相比,差距至少三四十年。
沿湖州市南街而行,与市河交汇处,有一间“欢莎”店面,周围的景致是“小桥流水人家”,丝绸之路大厦即抬头可见。或许是集团公司董事长凌兰芳希望每次进出大厦都能看到这代表丝绸之路高端品质的“欢莎”,进而提醒自己要时刻坚持和坚守对中国丝绸产业的不懈追求――以品质赢天下。
“过去人们穿衣可分两类,一为锦衣,一为布衣。锦衣为有钱和做官所穿,布衣为普通百姓所穿。”在凌兰芳看来,今天的丝绸理应回归其高贵的服装和家纺用品地位,否则就是糟蹋了“纤维皇后”,而中国丝绸品牌与国际大牌相比,差距至少三四十年。
丝绸之路由凌兰芳带领数千国企改制下岗职工创建发展而来,集团共有16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3200人,企业主要从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2012年,丝绸之路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目前,丝绸之路集团已成为全国丝绸制造业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创新能力最强的龙头品牌企业之一。曾获得中国服务业500强、全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全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中国丝绸家纺产品色彩研发基地等荣誉称号。该集团也是我市重点骨干企业、纳税50强企业。
日前,正在浙江考察工作的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贺燕丽巡视员专程参观了“欢莎”丝绸家纺品牌店,对“欢莎”系列产品赞不绝口,对凌兰芳致力于打造民族丝绸国际化品牌的决心称赞有加。“‘欢莎’品牌自2008年8月创立,经过近5年的培育,终于成为湖州市受人喜爱的品牌,市工商局授予丝绸之路集团公司‘欢莎’商标为著名商标。”
2008年底,美国爆发金融危机,集团的订单少了三分之一,价格跌了四分之一,仓库里一下子堆满了成品。“洪水来了怎么办?往高处求生:高品位、高质量、高工艺、高科技、高附加值。”这就是凌兰芳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丝厂全部改缫精品丝,比同行高卖好几万元,打响了品牌,攀上了高亲,也为集团的后道品牌提供了最好的原料。
“中国丝绸的出路在哪里?有两条,一条是走进百姓家里,一条是走到纽约巴黎,既要让寻常百姓消费得起,又要与国际大牌争个高低。这两条路是同一个方向,即品质是高的、好的。”
凌兰芳诠释了高品质是不分高中低端的,所求的是质量有保证。
说到质量,也应该包含企业的诚信。凌兰芳自豪地说:“卖了三十几万条蚕丝被,从没有被人投诉过。”2010年央视打假,请凌兰芳作为优秀诚信企业家现身说法,潜规则同行中的一些“李鬼”威吓凌董,说要断他的一条胳膊,凌兰芳笑笑说,两种诚信最可贵:一是可以不讲诚信时坚持诚信,二是受到威胁时拼命讲诚信。
追求高品质,凌兰芳不惜重金投入研发和技术改造,也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展示高品质产品的机会。上海世博会,60多件“丝绸国宝”闪亮展现,其中按1:1比例织就的《富春山居图》被陈列于国宾厅内,极受关注和赞扬;2012年“神九”飞天,飞船里的一份丝绸版《中国企业报》让世界记住湖州丝绸;2013年丝绸版《中国企业报》再度升空,亿万聚焦“神十”的目光再次落到了湖州丝绸之上;伦敦奥运,中国丝绸在欢呼声中惊艳巴比肯艺术中心;电影《富春山居图》所有奢华的丝绸家纺都由丝绸之路提供赞助,“欢莎”品牌店的场景植入片中。
生丝检验已到关键时刻
“生丝检验的问题,现在已经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刻。”凌兰芳的话令记者一惊,何为关键时刻?
凌兰芳打着比方,德国人的餐具是有刻度的,而我们的大厨是勺子一舀,不求精确,是凭经验过日子。以前对检测不重视,但对于一个向高端发展的产业来说,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必须有的,而且要先行。
按凌兰芳的估计,我国的桑蚕生丝应该9万吨左右,这与我国的蚕茧产量是吻合的。去年我国官方统计是68万吨鲜茧,全部做成生丝也就是八九万吨。所以他一直认为我国的生丝产量没有超过9万吨。这9万吨中,有8000吨左右要出口,国内也就8万吨左右了。而湖州大概用到2万多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大的容量。
“我是湖州纺织协会会长,浙江省纺织协会副会长,也是湖州丝绸协会会长,我一直认为生丝公证检验的意义很大,它可以促进生丝质量的提高。大家都知道我国的非棉纤维总体上看品质都在退化。所以,
通过国家的公证检验,可以实现优质优价,刺激上游提供高质量的纤维原料。”
凌兰芳解释,羊绒羊毛和茧丝等纤维有共性,它们都是按重量卖的,而且约束不了农民和牧民。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蚕丝或羊绒可以卖到好的价钱。这个时候,国家的纤检机构就需要站出来,进行常规化的、例行化的检验,这样才能够从基础上促进纤维的高质化。
就在前几天,凌兰芳发出一个微信,呼吁丝绸企业要实行统一公检。按照他的设想,在湖州,以丝绸之路为基地,建立了一个集采购服务、检测服务和融资服务为一体的平台,把上百家企业全部纳入进来,统一进行生丝的公证检验。
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意味着全国三分之一的生丝实现了公证检验。难处呢?自然是有的,但睿智的凌兰芳对此有着精细的谋划。“不少企业有抵触,原因在于建立这样的平台会使自己的‘机密’被知道了。”所谓“机密”是指行业内的潜规则。比如,有些丝厂完全是不开票的,而现在都要放在阳光下了,等于把企业的隐私暴露出来。而这些企业一直生存在潜规则下,离开原有的规则很可能一天都活不下去。丝绸厂也有这个情况,也有一部分绸缎出去是不开票的。
针对这个实际阻力,凌兰芳想出了办法:“失去的潜规则利益,通过这个平台要能够补偿回来,或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首先,抓住带头人。凌兰芳要拉上几家大的企业先开路,并作为共同发起人,而且全部参与公检。通过这些美誉度好的企业带头,逐步形成踊跃参加公检的局面。
其次,有了公检的质量指标,也就是有了大家认可的价格,这个合作机制就可以说话了。“如果你缺钱,我可以融资给你。比如,你这批生丝进入了我们的中心,检测结果是5A的,市场价格如是40万,10吨就是400万。按7折算,280万你先拿去用。这部分丝就放在我这里了。对于绸厂来说,要买这10吨丝,手上没有足够的钱,但这不要紧,算好价钱我让你先拿去用,只是不能全部拿走,可以用一点,拿一点。所以你只带很少的钱,就可以拿到这批丝了。”这就是利益上的好处。
“非常佩服凌董的智慧,如果这个计划能够顺利推进,我们纤检所一定积极争取生丝的公检数量,助推湖州茧丝绸产业发展。”陪同记者采访的湖州纤检所副所长邢秋明插话道。
凌兰芳笑着说:“下个月就开工建设,计划到明年全部落成。检测是这个中心的核心链条,技术规范是必定要的。”
转型升级,背负着丝绸的希望
“我17岁做丝绸,当时没梦想,只想着活命。开始时非常艰难,但内心确有丝绸情结。”凌兰芳回忆过去的岁月很是感慨。“10年前,这里五大绸厂倒闭,真有‘哀鸿遍野’的感觉。经过10年的发展,我们站起来了。”
站起来不假,但如何站立长久且站得很直,是这位丝绸行业领军者考虑最多的。凌兰芳说,丝绸之路集团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提出转型升级、破难创新的战略突围了。
必须转型升级的道理在于:“改革开放初期,短缺经济让纺织业掘到第一桶金,低成本资源、低水平管理、生产低档次产品去满足低价格需求,现在完全倒过来了,路径依赖行不通,需要去适应的是我们自身。转型升级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市场是主旨,位置必须摆正。”凌兰芳这样阐述。
业生存发展的压力更大,转型升级的任务更重。凌兰芳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要给纺织民企减负、减压、减税,要求政府支持纺织民企破难创新,其中也谈到过丝绸行业的种种困难。
2012年8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嘉兴召集部分企业家开座谈会,凌兰芳是第一位发言者,他汇报了丝绸纺织行业情况,提出“不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就是等死”的见解。温总理当场关照,让有关部门一起考虑一下,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扶持和帮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转型升级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丝绸产品的品质和提高生产效率,而产品质量是品质的核心。在集团内部,凌兰芳不厌其烦地讲转型升级和质量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决定未来。”这是凌兰芳常说的话。
今年6月,集团召开茧丝绸市场形势交流分析会,凌兰芳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牢记质量,而且借助具体分析形势阐述转型升级的道理。“价格分化到什么程度了?好丝和差丝差到了一半。1吨好丝到了50万以上,差丝却在40万以下。这个价格差,比我们以前的预计要大。这告诉我们,经营的大趋势就是高质量,质量是关键。”
凌兰芳还深入浅出地说:“今天你因为提高质量多卖了1块钱,这1块钱可能是你投入了5块钱换来的,那么你要坚持住,提高你的工艺开发、研发创意、工艺水平和技术操作,总有一天会逆转,你投入1块钱,换回的是5块钱了。这个就是抓质量、抓品牌的关键,大家一定要牢记。往往一试二试的时候,道理说得清;三试的时候,有点吃不消;到了五试的时候,觉得亏多了,不干了,赶紧逃出来。接下去发生了什么?赢利的那天却因为你的放弃而与你擦肩而过。所以坚持和坚守很重要。”正是基于这一发展战略,丝绸之路集团自2005年起实施了一系列“大动作”:斥资1.5亿元建设菱湖丝绸工业园,使企业整体“脱胎换骨”;把丝绸制造的前道工序转移到原料和劳动力都比较丰富的广西、四川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引进国际先进设备;设立家纺公司,开发推出“欢莎”系列高端家纺产品,直接进入家纺终端产品领域……
凌兰芳决定走高端差异化路线;生丝做品位,绸缎做品质,家纺做品牌。建立优质资源基地,导入先进管理体系,树立顶级终端品牌。如此种种,不仅使企业形成了从制丝到面料,直至服装、家纺的完整产业链,而且逐步实现了缫丝智能化、织造无梭化,走上服装品牌化、家纺国际化之路。
作为领军人物,凌兰芳经常在业内阐述:转型升级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制造业的一个伟大历程,明智的丝绸企业一定会在这个机遇期迎来事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他提醒,“转型升级实际上是我们民营企业在新形势新局面下的适应性转变,是一次脱胎换骨和浴火重生,是做大做强的最后机遇。”
为此,凌兰芳让每个丝绸之路人都知晓了这四句话:“转型升级,生死时速,破难创新,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