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在线
家纺在线
家纺在线 > 家纺资讯 > 接地气的“莞邑红豆”

接地气的“莞邑红豆”

红豆 

\u00A0\u00A0\u00A0\u00A0《猴王借扇》表演照。吴志滔\u00A0供图

\u00A0\u00A0\u00A0\u00A0●文:吴志滔

\u00A0\u00A0\u00A0\u00A0“南国红豆”是粤剧的美称。粤剧,是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粤剧在海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量的爱好者。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u00A0\u00A0\u00A0\u00A0据东莞民俗专家张铁文考证:“自明朝成化(1447—1487)年间,广东各地戏曲活动频繁”。由嘉靖(1507—1567)年间,逐步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徽调和汉调等外来戏曲元素,通过衍变和发展而形成的粤剧开始在广东和广西出现。粤剧何时传到东莞?在当下又是怎样一种状况?为向读者介绍这些概况,特编撰此文。

\u00A0\u00A0\u00A0\u00A0历史??曾出现过粤剧“全女班”

\u00A0\u00A0\u00A0\u00A0东莞大部分的地域方言属于粤语系统,只有东南部山区是讲客家话的。旧时的东莞河涌水道纵横,交通便利,外界与东莞联系密切,在政治经济和民生方面对东莞有着深厚的影响。这为东莞逐渐形成粤剧之乡提供了天然条件。

\u00A0\u00A0\u00A0\u00A0粤剧何时传到东莞?在粤剧史志上没有记载。根据张铁文的考证推知,最迟始于明朝末期。那时的演出剧目大都是酬神内容的土戏。

\u00A0\u00A0\u00A0\u00A0到了清朝初期,粤剧演出更加频繁,成了民众的主要娱乐活动。由于粤剧在开初之时的演唱和做手主要是吸收外来剧种的,所以都用接近北方方言的桂林官话为主的“戏棚官话”演唱。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加入广州方言和本土音乐元素。

\u00A0\u00A0\u00A0\u00A0在清朝末期,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觉得用广州话表现粤剧更被观众接受。香港报人兼剧作家黄鲁逸尤其致力于粤剧改革,率先把官话改成粤语演唱,为上世纪20年代粤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莞在清末已经涌现出粤剧名伶,如小生靓全、小武李松坡、武生王靓荣、男花旦钟艳芳、名丑豆皮梅和子喉海等。在粤剧棚面(现称乐队)方面有道滘的上手玉。

\u00A0\u00A0\u00A0\u00A0旧社会时期,男女是不能同班同台演出的。只能男扮女,女扮男对特定角色进行“反串”表演。1920年,东莞曾经出现过一个粤剧“全女班”:双英艳影。“双英”是以班主吴星房两个女儿吴国英和吴尚英的名字取名,“艳影”是旧时对“女戏班”的美称。“双英艳影”戏班的花旦由吴国英扮演,文武生则由吴尚英反串。该戏班在两广地区颇有名声,也曾出国到越南、日本等地演出。

\u00A0\u00A0\u00A0\u00A01926年,东莞麻涌漳澎村以陈淦为班主成立了“小英雄戏班(童子班)”,招收13至15岁的男性少年为学员,通过严格的训练以后到广州和本土四乡演出。后来因为陈淦被杀害,戏班失去了主心骨而解散。但经过训练、有扎实功底的戏班成员被省里各个戏班招纳,造就了丁公醒、曾师马、林京洪、刘秀球等一批粤剧艺人。

\u00A0\u00A0\u00A0\u00A0现状??东莞有300多个曲艺社

\u00A0\u00A0\u00A0\u00A0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东莞比较有名的专业团体有太阳升粤剧团(后改名大江东粤剧团)、东星粤剧团、东莞县文艺宣传队第二队、东莞县粤剧团等。这些团体为娱乐大众,推动东莞的粤剧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

\u00A0\u00A0\u00A0\u00A0粤剧在东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专业团体送戏下乡,不但迎合了大众的需求,也使得业余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起来学唱学做。几个或更多的知己好友组成了“私伙局”,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2006年,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对业余粤剧曲艺社团进行登记注册,私伙局被正名为曲艺社。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目前东莞市在册的曲艺社有367个,堪称广东省地级市之冠。

\u00A0\u00A0\u00A0\u00A0如今,大部分曲艺社已经从单纯的自娱自乐模式,转化到用粤剧曲艺服务社会大众方面来了。他们到敬老院、社区、企业献演。有的社区领导为了净化治安环境,非常支持组织成立曲艺社。因为粤剧粤曲爱好者通常都无暇沾染不良嗜好,而且一个爱好者可以带动好几个家庭成员参与活动。

\u00A0\u00A0\u00A0\u00A0每年春节期间,厚街宝塘曲艺社都在本村演出三到四场戏,场场观众如潮,热闹非常。近几年来,笔者每年受邀去协助乐音伴奏。有村民说:“本村曲艺社演出的观众人数比省粤剧团的老倌来演出时还要多。”

\u00A0\u00A0\u00A0\u00A0新枝??行业继承人在茁壮成长

\u00A0\u00A0\u00A0\u00A0从2007年起,每逢星期六,“东莞市粤韵金声粤剧曲艺欣赏晚会”便在莞城东正广场举办,吸引了众多业余曲艺社报名参与,也产生了大量的“老戏骨”。其中有十年如一日风雨不断地来捧场的观众,也有陪同老人家前来的孝子。家住东城石井的杨先生每场晚会都带母亲前来观看,时间长了,他自己也变成了“戏骨”。

\u00A0\u00A0\u00A0\u00A0除了“老戏骨”,年轻的行业继承人也慢慢增多。2011年,由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主办,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协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率先在万江中心小学试行。随后逐年增加学校的数量。据今年6月份统计,东莞已有“东莞市戏曲进校园示范单位”19个,其中包括学校和镇街办的少儿粤剧曲艺培训中心等。

\u00A0\u00A0\u00A0\u00A0同时,东莞推出“莞邑红豆少儿粤剧曲艺剧场”项目,专门打造粤剧曲艺展演平台,作为戏曲进校园的教学成果展示,也让学生有加强舞台实践经验的机会。剧场把粤剧曲艺送到学校、社区和戏院,采取“讲演结合”的形式,普及粤剧文化。

\u00A0\u00A0\u00A0\u00A0多年来,东莞在少儿普及粤剧粤曲文化和专业培训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例如今年7月,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2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长安乌沙幼儿园两位6岁半小朋友凭着粤剧《猴王借扇》选段荣获“金花奖”。两人是全场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但表演起来却丝毫不弱,唱起粤剧来有板有眼、自然大方,“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他们的表演还受到了著名京剧猴戏表演艺术家张四全的高度认可。然而,这对小演员都是来自新莞人家庭,一个是重庆人,一个是湖南人,平时讲普通话。

\u00A0\u00A0\u00A0\u00A0可见,莞邑红豆正在茁壮地成长。

\u00A0\u00A0\u00A0\u00A0(作者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作家,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副主席。)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