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曝光了上海一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被业主违规拆除后改建现代建筑一事,引发市民关注。
6月8日晚,静安区对巨鹿路888号优秀历史建筑违规拆除进行了情况说明。不过,媒体与市民对这一事件起因、经过以及处理意见却仍有诸多疑问。昨天下午,静安区召开媒体通气会,区领导及区房管局、监察局、修缮公司、业主委托人对这些疑问进行了回应。
拆除数月为何未被发现?
此处建筑拆除并非一夜之间,持续数月,政府相关部门为何没有及时发现?
静安区房管局局长洪海明解释:对此处违拆启动执法程序,必须找到业主。5月19日当天,房管部门与居委会上门取证并叫停施工时,施工方拒不配合,造成房管部门无法联系到业主。房管部门随后通过房地产交易中心调取了产权人信息,但产权人登记表上的联系方式却是一家公司电话,对方称“查无此人”。正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在6月2日联系到产权人代表王女士。而在5月19日当天,此处建筑内部结构已经被破坏。
此处建筑所在的静安寺街道景华居委会负责人说,此处建筑在业主2015年2月购买后,就没有人居住过,居委会此前多次上门问询,都没有见到过业主。唯一一次见到一位自称业主叔叔的男性,但其不肯透露业主联系方式。而此处房产也没有迁入过户口,所以居委会在事发前都没有业主相关信息。有基层干部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私人产权的“深宅大院”,居委干部“进门难”不是个案。
记者多方了解到:城管执法本身有“项目清单”,对房屋违法行为执法主要针对房屋结构破坏、违搭。3月31日城管执法上门时,施工方确实没有这两方面的违法行为,所以城管没有进行执法。
不过有基层干部认为,按照职责履行没错,但作为执法和管理人员,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属“基本常识”,发现问题或者发现不好“苗头”要及时报告,而不是事不关己的态度。
巨资买下老房为何拆除?
巨鹿路888号本身价值不菲,2015年交易时业主斥资8000多万元,可为何巨资购入后又要拆除?
业主委托人王女士在现场多次道歉:“发生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我的本意。”
她说,购买此处建筑后进行内部装修时,发现房子原来的木结构损坏得很严重,墙体也发生了倾斜,已对居住形成安全隐患。为此,他们征询了设计师后,设计师表示,需要拆除重新建造。
王女士并非不知道这处建筑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在现场,记者看到了两份材料的复印件: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告知书和对此处建筑进行保护的承诺书。两份材料落款为2015年3月与1月,均有业主委托人签字。
王女士解释,记得签过承诺书,但具体内容不记得了。而且因为是第一次购买这样的老建筑,对修缮需要报备之类没有意识,也没有就修缮征询过政府部门专业人士的意见。
静安区已在6月5日当天对这一历史保护建筑违拆事件进行立案,6日向业主出具了书面停工整改通知书。王女士方面则按照要求已委托具有历史保护建筑施工、修缮资质的静安置业暂时接管此处建筑,进行应急抢修抢险。王女士还表示,愿意接受相关部门给予的行政处罚。
静安方面表示,对此处建筑违拆事件,将“顶格处理”;对此处建筑的应急抢修抢险以及未来恢复原状而产生的费用,将由违拆的业主全额承担。
“恢复原状”是否有意义?
静安区表示,将尽全力恢复巨鹿路888号建筑的原状。但如何恢复?“复原”是否有意义呢?
静安置业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6月8日晚已对巨鹿路888号建筑进行紧急处置:一是对现场证据进行保全;二是开展“抢险”工作,也就是把施工现场留存的一些残垣断壁、木结构、零星砖块等原始材料保护起来,并全力追查当初拆下来的原始材料的去向,但这项工作难度很大。静安置业集团还介绍,他们已从上海城市档案馆调阅了1930年邬达克在这一区域建造的12幢住宅原始图纸;同时向区、街道以及巨鹿路888号左邻右舍收集老建筑的历史资料、影像资料等。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建筑开展复建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论证,将在市有关部门指导下,明确方向,细化修复方案。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规定,对擅自拆除优秀历史建筑的,由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或者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恢复原状。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复建对已经消失的建筑本体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原来建筑的价值已经消失了,不可逆、不可再生。
此外,复建的意义是什么?为了惩戒?复建能追回历史记忆吗?除了复建,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起到惩戒和警醒作用?这些问题,还有待专家对该建筑开展复建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论证后,再决定方案。
网格化等机制为何失灵?
静安区监察局局长章康平表示,将对该事件的经过、相关履职人员进行彻查,尽可能还原事件过程,依法依规对相关人员进行追查处置。具体处理情况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和媒体公布。
在与不少基层干部交流时,他们向记者谈道,2015年市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出台“1+6”文件,全市街道设“六中心”,把机关工作和服务推向窗口化、平台化。其中,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社区综治中心等,就是为了搭建起综合执法的良好平台,更加快捷地进行任务派单和问题解决,及时回应百姓诉求。同时,“1+6”文件要求区里执法、管理力量下沉街道,其中包括城管、房管等方面力量,希望更好地实现条块联动。
实践证明,这些机制在拆违、管理乱设摊、乱停车、解决居民区矛盾纠纷、急难愁问题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那么,在巨鹿路888号事件中,相关的机制为何失灵?
有位曾经负责过街道城管工作的网友留言说,但凡辖区内有违法占地,甚至搭了个小雨棚什么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街道都能尽在掌握,依靠的就是“定点、定人、定责、定效”的网格化动态联勤巡查机制,还有许多上海的“朝阳群众”。而在巨鹿路888号事件中,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存在反应迟钝、责任心不强、缺乏基本的历史建筑保护意识、“依法不作为”的现象?这也需要区专项工作小组、区监察部门真正能够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如何举一反三吸取教训?
静安区副区长姚凯表示,区里将健全预防机制,进一步规范区内所有建设行为,全部归口区建管委管理;依靠设在街道的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有效监管。
网格平台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培训,特别对历史风貌区保护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一些区域的历史保护建筑,内部施工时挡板一罩,网格巡查员在外面巡查,可能看不清里面的状况。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工作机制,让巡查员能够不受阻挡地进入大院检查,这样发现机制才能真正奏效。
同时,静安区还将严格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管理,依托当前正在开展的优秀历史建筑“一幢一册”建档工作,落实最严格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机制。对购买历史保护建筑的业主,区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教育和告知,而不是让他们“两眼一抹黑”地签承诺书了事。
记者了解到,包括静安区在内,许多区都成立了区历保委,这个机构也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将城区风貌塑造要素集中绘制在一张蓝图上,将涉及地块、保护内容、保护对策、重点项目及控制指标等内容分类分级梳理录入,在这个标准化的资源库上构建一个协调平台,全面指导今后的风貌塑造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