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读西域的大美之作)
![]()

\u00A0\u00A0\u00A0\u00A0\u00A0\u00A0\u00A0\u00A0 卞奎《线装的西域》,郭保林/著,作家出版社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一直延续两千余年,直到十九世纪末叶,才废弃这个名字。然而今天,当你读到这个长满老年斑,落满岁月风尘的名字时,也许会想到钢铁般冷峻的群山万壑,寒意萧萧的冰川,伤痍灼灼的戈壁,沙涛澎湃的旷漠:继而,你想象的翅膀也许会触及到中世纪孤独的商旅:风、云、烟沙、马蹄,艰难跋涉的驼队、寂寞的驼铃、哀婉的羌笛、滴血的残阳、苍白的冷月、边关的烽火、报警的角鸣……西域,中国的大西北,是一部悲壮的史诗,一幅苍凉的画卷,是血与火浇铸的土地,刀与剑耕耘的土地。西域,远方的大西北,就其地貌而言,雪峰草原,崇山峻岭,大漠落日,冰河冷月,戈壁大漠……几乎是处处入诗,处处为画。大自然的狂野险峻考验着人类的生命力,也提升着人的生命意识,这种看似逆向的对抗,不断升华着探访者对这片土地的艺术追求。作家艺术家们触景生情酿成对大自然一种由衷的敬畏之心——西域,是一片神秘而充溢着远方梦想的诗意渊薮。诗意加历史折射的美感是有其强烈时代意味的,是个性的,是厚重的,是浪漫的。几乎所有有作为的作家艺术家,对西域的风光人物,都怀有朝圣般的诗意情愫。古寺塔影、丹青壁画,是西域神地给作家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无私馈赠。大西北的美,呈现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大气、凝重、狂野、放达,豪气万丈,撩动人心的愿景,大自然的造化是一种崇高的审美品格。当代散文大家郭保林抒写西域的美文,色彩纷呈,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个”。他以雄浑的笔触,苍茫的深情,丰厚的知识、深邃的哲思,书写西域这片神性大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山川地理,民族风情,史诗性、全景性解读了西域密码,既给读者有“审智满足,又给读者审美的享受。”郭保林的文化散文是“诗人作家的文化大散文。” 海德格尔认同,语言、诗、思三者合一。我们可以这样体味,郭保林散文的瑰丽的语言,深挚的诗意加之哲理的思考这三点合一,决定了《线装的西域》的“这一个”。郭保林的“这一个”,诗意抒写极其雄壮厚重,鲜明的语言色彩及丰富的意像甚是撼动人心。如果将其比作画家,他是浓笔重彩派,他的文字呈现,往往饱蘸着内心的不可遏制的激情飞扬尤同龙吟长啸万马奔腾一泻千里的空谷回响。他的笔锋常有上天入地的跌宕起伏,也许更多的可以让人联想起当年参岑写的诗句:气像的瞬息万变,带来了情境的万花筒般强烈对比的美意,西部的烈马啸西风启迪着作家诗情的别样勃发。
(原标题:解读西域的大美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