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颗匠心做好一根丝
丝绸,苏州最美的名片之一。
千百年来,在一代代苏州丝绸人与丝绸企业的努力下,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产业,以它特有的魅力与内涵,延展着繁华姑苏的历史文脉。
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有力推动者。这家来自中国蚕丝之乡震泽的民营企业,用创意、坚守与传承,满怀激情地参与到振兴苏州丝绸的行动中,并对古老的丝绸进行了全新的现代诠释,让祖宗留下的宝贝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诚如太湖雪董事长胡毓芳所说,无论是丝绸人还是丝绸企业,根扎得越牢,情用得越深,苏州丝绸产业的未来才会更茂盛。
32层铺叠、90针定位、10道质检——
匠心精神,让一条蚕丝被用十年也无需翻新
夏日炎炎,床上用品进入传统淡季,太湖雪的蚕丝被却产销两旺。尤其是那些时尚、轻、薄,从里到外全是真丝的新品,成为当季“爆款”。
太湖雪为何能逆势而上?满怀好奇,记者走进了太湖雪位于震泽的生产基地。这里,万余平方米的无菌车间内,摆放着一张张长桌,拉棉工人被有序分成四人一组,不强不弱、不紧不慢地将上等蚕茧制成的丝胎均匀地拉开,呈现出丝丝如缕、细软轻柔的丝网状。随后,再将拉好的丝网逐层叠铺、纵横交织,经过打角、修边整丝、套被等细致工作,最终制成一条蚕丝被。
慢工出细活。胡毓芳说,这些工人都是太湖雪手工拉网传承人,每条被子要经过32层铺叠,90针定位、10道质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太湖雪不以速度定考核,只求把每条被子做精做优,用品质诠释太湖雪的匠心精神。同时,太湖雪还通过与苏大蚕桑研究院合作,攻克了蚕丝被“移位”和“板结”的缺点、不可水洗的难点,让一条蚕丝被用十年也无需翻新。
为了让传统丝绸产品更时尚,太湖雪在产品设计、花型和色彩上动脑筋。胡毓芳带队先后前往法国、意大利,向国际时尚前沿的设计师“取经”,并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招募优秀人才,组建潮流设计师团队。
这些年,太湖雪先后开发出包括丝巾、床品、蚕丝被、睡衣等近300款兼具时尚与功能性的真丝产品。尤其是丝巾,色彩丰富、变化多样。如,在一条长形印花丝巾两端,安上两个精美的中式盘扣,两端相系后丝巾瞬间变成一条披肩,既典雅大方,又美观实用。
最关键的是,这些创新的产品还非常亲民,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价格,让真丝家纺“轻松”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所有蚕丝被由太平洋保险质量承保,假一赔十。
一城、一店、一网、2000万元——
线上线下互动,“智慧门店”助销售业绩年增30%
这两年,伴随着苏州丝绸的振兴,太湖雪也迅速成长,走出吴江、走遍苏州、走向全国,并在全国大中城市设有300多家丝品生活馆,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丹麦、俄罗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欣喜的背后也有隐忧。随着房租、人力、金融等成本压力不断上升,实体店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太湖雪意识到,再像原来“摊大饼”、坐等上门的营销模式已经行不通。
为此,胡毓芳提出,转战互联网市场,开启二次创业。通过打造“智慧门店”,实现线上线下、实体店与网络店互动,开启“一城、一店、一网、2000万元”的微营销新模式。
太湖雪同里丝品生活馆,便是“智慧门店”的典型代表。它位于同里古镇核心区,近邻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每天,这里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照理说,在景区开店,做的大多是“一锤子买卖”,但同里店的客户却大多是“老面孔”。他们的购物热情,使得同里店跻身年销售2000万元的行列。
游客如何成为常客,导购员小汤道出了奥秘:原来,他们店里还有一个微商店。游客进门后,通过扫描二维码便成为微商店的会员,由负责接待的导购员长期维护。“一回生二回熟,即便这名游客今后不再来同里,依旧能成为我们微商店的常客。”
“传统购物方式,必须到实体店。如今有了‘智慧门店’,即便客户人在外地,只要发送一个微商店二维码,选货、付款、送货一网搞定。”胡毓芳说,未来,太湖雪将规划构建一个全渠道O2O网络,实现全渠道下单,全品二维码追踪,3天内配送到家。届时,太湖雪遍布全国的300多家实体店,不再是传统的消费场所,而是顾客体验丝绸尊贵、交流购物经验的社交会所,成为线上销售的有力后盾。
数据为证:这两年太湖雪在经济下行中逆势崛起,销售收入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而且,太湖雪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互联网+旅游、+农业、+科普——
政企合作共建蚕桑园,守住苏州的丝绸之根
今年5月9日,在苏州日报的牵线下,苏州善耕实验小学1200名学生,每人收到了太湖雪送出的一份特殊礼物——春蚕宝宝。同时,还附有放大镜、结茧簇、养蚕手册、养蚕日记本和一包桑叶。今年“六一”期间,太湖雪共花费10万元,为全苏州孩子送出了1万份礼物。
孩子开心,胡毓芳更开心。“现在的孩子,对苏州丝绸文化了解太少。作为丝绸人,我有责任把苏州养蚕的历史和过程告诉他们,普及传承苏州丝绸文化。
这份责任,源于对丝绸的热爱和痴情,也让胡毓芳干了一件更轰轰烈烈的事情。
去年5月,太湖雪与震泽镇携手,共建蚕桑生态科技园,在太湖畔保留一片种桑养蚕地。园区一期占地300亩,总投资2000万元,远景规划2000亩,预算总投资超8000万元。
对于一家年销售刚过1亿元的企业来说,这样的投资并不算小。但在胡毓芳看来,蚕丝是老祖宗赐予的“宝贝”。绫罗绸缎,再美的丝绸都来自于蚕茧。在震泽保留一块优质桑、蚕种资源,是为苏州守住最后的丝绸之根。
经过1年多建设,园区一期已经建成。其中,占地10亩的百桑园,引进了世界各地桑树品种。同时,园区还建了9个大棚,每个大棚中央,放着一个长长的铁架,铁架被均匀地分成四层,每层都是蚕宝宝的家。“我们这里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又高,养蚕的唯一出路就是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蚕桑科技园负责人于镇荣说,到今年10月,园区内占地4000平方米的蚕桑科技馆建成后,市民游客就能以情景互动的方式,看到太湖流域悠久的养蚕历史和蚕的一生。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蚕桑科技园创新的合作模式,不仅传承了震泽种桑养蚕的历史,彰显了特色传统文化,更符合国家提出的特色小镇建设。”胡毓芳说,通过互联网+旅游、+农业、+科普,未来蚕桑科技园将为震泽蚕丝企业带来强大品牌效益,为震泽打造丝绸小镇带来巨大有形资产,为重振苏州丝绸迈出扎实一步。
这些年,除了这根丝,胡毓芳对其它事情不感兴趣。“我就是一个丝绸工匠,只求一辈子做好这根丝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