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飞草长的五月,我来到惠东稔山雁湖村,走近这个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建立的“红色堡垒”。
绿树葱茏的村庄甚是安宁,一条弯曲的小道通向 “雁湖村革命历史展览馆”和即将落成的 “将帅纪念馆”、“高维全纪念亭”以及山后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爱花的我蓦然发现,道旁许多野紫苏正开得烂漫,这些吸吮着日月精华的团团簇簇小花球,在阳光下泛起一抹抹浅浅的紫色。
我顺着这块大自然织就的 “花地毯”走进“雁湖村革命历史展览馆”,这座静穆庄严的红色建筑在村庄民居中显得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我在展览馆徘徊注目、凝神静思,不知不觉被那些珍贵的历史图片所吸引。风雨绵长的岁月,这块土地曾经的往事已成为不朽的传奇。
我记下这个名字——— 高维全,一个当年迫于生计走村串户为人舞麒麟祈福的雁湖人。1923年春,他领着舞麒麟队前往海陆丰,机缘巧合结识了海陆丰农运领袖、共产党员彭湃。彭湃与他促膝谈心,与他讲打倒剥削阶级、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道理。那些在高维全听来似乎是来自苍天的声音在他的心中打开一扇明亮的窗。出身地主家庭的彭湃,把祖上留下的田地全部分给了贫苦农民的举动,更令高维全震撼万分。由此,他明白了共产党是为天下穷苦百姓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的救星。高维全视彭湃为引路人,开始在雁湖点燃农运的火焰。
我端详着高维全的照片,脸庞瘦削的他,神情中透着历经沧桑的淡定,双眸闪现着深沉和坚定的目光。我知道,这种坚定来自信仰的力量。
雁湖留下高维全革命的印痕。他成立了农会,发展了100多名农会会员,组织了农民自卫队。1927年5月,他带领自卫队骨干参加了中共广东省委组织的东江暴动和1928年4月反攻海丰城战斗。那些血雨腥风的日子,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革命遭遇严重的挫折。但此时的高维全,跟共产党走的决心丝毫没有改变,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勇敢地战斗。
1928年春,他与广东省省委的李涛相见。我看见年轻的李涛的照片,他长着一张英气逼人的国字脸。这个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的湘江汉子,奉党中央指示来到雁湖村,他要与高维全组建一条地下交通线,营救广州起义、南昌起义撤离及流落的红军官兵,秘密运送他们到香港。计划从巽寮湾出海,再由香港到上海,由党中央再派往赣西南苏区。
共同的使命维系着李涛和高维全两颗忠诚于党的心,他们结拜为兄弟。从1928年春至1929年春,他俩精心策划、配合默契,将30余名红军将领、160多名红军士兵和国际友人送往香港或转移各地,这其中就有红二师师长董朗、红四师参谋长徐向前。
李涛当时腿上负了伤,高维全将他藏在一处隐蔽的小屋,每天给他护理伤口及送汤送饭,听他传达党的指示,共同商量转运工作。年长李涛11岁的高维全从心底敬重这个能文能武的小弟弟,把他当作至亲。终于有一天,李涛接受党的新任务离开了雁湖村,从此辗转大江南北。当和平鸽的哨音响彻共和国蓝天,李涛已成为率领千军万马的指挥员。1955年,高维全欣喜获悉,李涛被授予上将军衔。而当年在巽寮海边握着他粗糙大手、与他惜别的徐向前,已跨入元帅的行列!
高维全激动难言——— 雁湖这个小小的村庄,也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啊!自此,兄弟鸿雁传书,情谊不断。
我了解到,直至解放前夕,高维全一直默默地战斗在党的地下交通线上。在他的影响下,不足300人的雁湖村,抗战时期有33人参加东江纵队,解放战争时期有12人参加粤赣湘边纵队、两广纵队。其中许多人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立下赫赫战功。我还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年近花甲的高维全,在一个供销部门工作,他终生都陪伴着雁湖这块他挚爱的故土。
哦,天地有情!我恍然觉得,那些烂漫的山花是上苍献给英雄的花啊!这英雄的行列里,有走过雁湖山水的红军官兵,有李涛上将和徐向前元帅,有雁湖浴血奋战在各个战场的子弟兵——— 自然,还有无欲无求、不计荣辱,把自己一生都献给党的高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