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桐企和谐录︱银桑丝绸:企业与员工“双爱”促和谐“双赢”
现如今,不少企业面临这样的问题:待遇提高了,福利更好了,发展所需的人才还是难招到、留不住。众所周知,经营企业根本上还是要靠人。如何激发和凝聚各方面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为企业稳健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这是一个常说常新而又值得探究的课题。今天,“桐企和谐录”专栏继续为大家带来新案例,让我们从具体案例的剖析中,学习借鉴相关企业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创业近30年,浙江银桑丝绸家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桑丝绸”)从一家仅有10多名工人、以剥丝绵为主业的家庭作坊,迅速发展成为年产量4万条蚕丝被、2万套丝绸床上用品的知名丝绸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如家庭般的企业氛围是该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一共招收过百余名员工,从未有人因为工作不愉快而选择离开。”浙江银桑丝绸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金毛介绍,去年该企业还被评为桐乡市五星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银桑丝绸成立于1998年,那时,朱金毛夫妻俩在洲泉镇后塘村租了一间厂房,开始从事剥丝绵为主的丝绸加工生意。“我们从家庭作坊开始创业,特别注重我们夫妻俩与工人的情谊。”回顾创业历程,朱金毛说,他们夫妻俩与工人同吃同住,一同守护着这家企业。
经过不断发展,银桑丝绸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蚕丝被专业生产企业,开拓了床上用品等一系列产品线,产品涵盖蚕丝被、儿童被、高档套件、真丝内衣、真丝眼罩等。如今,该企业产能进一步扩大,拥有线下专卖店及天猫商城等销售渠道,市场占有率、美誉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如今我们拥有两个生产车间,近80名工人。”朱金毛坦言,由于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发展非常依赖人的力量。该企业为职工创造了较好的工作环境,在车间里安装了空调,提供了整洁、宽敞的车间。职工每天工作8小时,还能享受法定节假日。
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员工说,企业成立近20年来从不拖欠员工工资。如今,员工年薪从近4万元增加到了7万多元,还能享受每年一次旅游、不定期聚餐、困难补助等福利。
肖敏是四川宜宾人,来桐工作已近10年了。“我来到银桑丝绸有一年多时间了,感觉这里工作环境比较干净、整洁,车间有空调,待遇也让我很满意。”她说,老板夫妻俩完全没有架子,经常跟他们一起工作。偶尔订单太多、忙不过来,公司还会给加班员工准备好夜宵。
据了解,凭借企业建立的良好的员工关系,银桑丝绸多次在全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桐乡全面推进“双爱活动”,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在银桑丝绸,“双爱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去年10月,该企业一名管理人员劳海红因为儿子突发严重的过敏疾病而发愁。了解到情况后,企业负责人很快帮她联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并为她的孩子进行了预约挂号。
劳海红的孩子很快被送到杭州住院。住院期间,企业负责人不仅帮她办好了请假等手续,还专门赶到杭州看望孩子,并送上了慰问金。这件事让劳海红一家人一直铭记在心。
“不仅是我,所有的员工就如同是一家人。在企业里,大家努力工作,团结一致,感受着家人般的温暖。”劳海红说,前不久一名新居民员工得知自己在老家的祖父病危,提出了想要请假返乡的要求,企业相关负责人很快为他买好了回乡的机票,并把他准时送到了萧山机场。
由于企业十分注重对员工的关爱,员工也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企业的热爱。去年中秋节当天,企业接到的一笔订单临时出现变故,客户要求改包装。“因为过节,我本不想让大家加班加点,结果员工们为了赶工,主动提出愿意加夜班赶制包装。”朱金毛说,这一幕让他很感动。
“为了如约完工,我们愿意加夜班。”劳海红说出了职工们的心声,“大家都认为企业是大家的,遇到困难,都愿意为企业出一份力。”
那天晚上,大家都在忙碌,而熟谙机械的朱金毛则花费3个多小时,蹲在车间里检修了一台模具设备。“跟职工们在一起忙碌,我感觉很充实。”他笑着说,有了和谐的劳动关系,企业和职工才能实现“双赢”。
为桐企的和谐之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