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在线
家纺在线
家纺在线 > 家纺资讯 > 七夕秀恩爱,不如乞巧学手艺

七夕秀恩爱,不如乞巧学手艺

七夕乞巧粗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手艺网”

七夕节起源于汉朝,又叫“乞巧节”。在古代,姑娘们会陈列瓜果,对月穿针,以求心灵手巧,姻缘美满。如今牛郎织女的故事依然耳熟能详,后院里的闺阁之趣却日渐式微。

汉时,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时期,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细长则巧,散则拙。

从宋代开始,人们会用糖煮成糖浆,裹上面粉和芝麻,切成长条,炸成金黄,做成一种叫巧果的小点心。乞巧节当晚,人们除了吃巧果,还会将它们用红绳穿成一串,抛到屋顶,供喜鹊衔去搭桥。据说,这不仅能帮助牛郎织女相会,还能有助于实现自己的心愿。

明清时期,人们爱玩“投针验巧”。就是盛一盆“鸳鸯水”,即白天和夜晚的水混在一起。从乞巧节前夜开始晾晒,到了第二天,水面上会结有一层薄膜。七夕中午,姑娘们挨个抛针到水面上。如果针影变成各种形状,比如花朵云彩、飞禽走兽,说明得了巧。若只是直直一根,成不了样子,那就是乞巧失败了。

  • 打印
  • 关闭
  • 点击数 ( 35 )
  • 字数 ( 423 )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