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在线
家纺在线
家纺在线 > 家纺资讯 > 宋代的七夕夜晚街市上分外繁华热闹!来看古代七夕的乞巧文化~

宋代的七夕夜晚街市上分外繁华热闹!来看古代七夕的乞巧文化~

七夕乞巧粗布 

原标题:宋代的七夕夜晚街市上分外繁华热闹!来看古代七夕的乞巧文化~

牛郎织女见面靠的是鹊桥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国务院已将其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其悠久的历史和蕴含的文化因素。七夕节的中心文化内涵是由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引发出来的情结,它从萌始到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华大地上也形成多彩多姿的七夕民俗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情趣。

牵牛和织女是自然天象中的星宿,但从先秦时期就已将之拟人化。《诗经·小雅·大东》中已出现了对银河和牵牛、织女的简单描述,但尚看不出任何神话的内容。至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则显示出牛郎织女相恋相思的雏型。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谓“织女,天女孙也”,明确地将织女星说成是天帝之女,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女神,她和牵牛隔河相对而不能相聚,于是发展出“鸟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岁时广记》转引《淮南子》)的浪漫故事。牵牛和织女的美满结合,男耕女织成为封建农耕社会理想的生活方式。这个故事撩拨着人们的情感,形成乞巧的民俗事象:“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种乞巧的风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并表现为多种方式,人们每逢七夕,女孩们或于月下穿针,或在白天投针于水面,视日照针影的形状粗细以卜巧拙;或祭星实现得巧去拙的愿望。

  • 打印
  • 关闭
  • 点击数 ( 22 )
  • 字数 ( 600 )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