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在线
家纺在线
家纺在线 > 家纺资讯 > 丝绸之路与品牌建设

丝绸之路与品牌建设

丝绸之路蚕丝被 

生意社04月01日讯

如何树立品牌打出去,如何完成企业的创新升级,做大做强,成为百年企业,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丝路通天,湖商行地;此世今生,诚信到底。”这是凌兰芳的承诺,也将是丝绸之路的成功的关键。

大风起兮云飞扬,下岗工人兮变浙商,兄弟姐妹兮受鼓舞,丝绸之路兮通四方……

2002年,湖州丝绸整个行业经陷于困境,所有工厂停产歇业,上万人的丝绸工厂面临改制下岗,一时间,“丝绸之府”成为“丝绸之苦”。有着33年工龄的凌兰芳被2.85万元买断,他下岗了。

之后,他领着21名下岗职工,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而创业的第一年,凌兰芳便经历了商海的残酷,负债将近3000万元。然而,就在企业刚刚好转,步入正轨的时候,有一条消息让凌兰芳坐卧不安——曾经工作过的国营丝绸企业面临改制。“这家企业里面的几千员工曾经和我朝夕相处,这些年纪在40、50岁左右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岗位待了几十年,一两万块钱就把几十年的工龄买断,对这样的处境我深有体会。他们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如果我不收购,不仅一支队伍散了,而且他们走出工厂踏上社会后如何生存呢?”就这样,他和3000个“4050”“弱势群体”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为了让丝绸之路集团摆脱“传统纺织制造”的束缚,使丝绸工艺能够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更具竞争力,赋予丝绸工艺这一传统生产工艺新的生命活力,凌兰芳大胆提出转型升级的创新战略。首先,他们积极淘汰落后设备,改进先进工艺,培育开发新市场,实行人才战略营销战略和品牌战略,彻底改变传统丝绸行业的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劳动收入低的局面。三年来先后投入1亿多元,引进了40多台组(套)国际最先进的织造设备,同时与浙江大学联手研发领先的丝绸数码织造技术,迅速使企业走向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复兴路。

“我有饭吃,你们不会喝粥;我有粥喝,你们不会喝汤。再要下岗,让我老婆先下;在我老婆下岗之前,你们不会再下岗……”就是在这样的“搀扶着前进,相拥着取暖”的感动下,弱势变成了强势。在之后的3年里,凌兰芳先后收购了7家亏损国有企业,总计有5000余名“4050”员工重新上岗或得到妥善安置。

如今,丝绸之路已成中国最大的丝绸制造业企业之一,公司现有全资和控股的子公司15家,总资产10亿元人民币,员工2000人。连续五年实现销售收入增长30%,利税增长20%,2010年总销售额达20亿元。

3年时间,我们的企业效益要倍增,我们的员工收入要倍增。精益管理是我们转型升级战略得以成功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把传统制造业做成先进制造业的唯一途径。

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制丝、数码织造、丝绸服装、丝绸家纺的一体化的形成,有利提升了丝绸之路价值链。不管是“当掉裤子也要上设备”,还是建立集传统丝绸工艺博览、丝绸科技展示、丝绸工业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的丝绸工业文化大园区和先进的技术中心,借助文化和科技的提升,丝绸之路有着最新鲜的血液和动力。

走出去,“跨出浙江,发展丝绸”是丝绸之路转型的关键,也是配合国家“东桑西移”重要战略部署。目前,已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独资新建了占地面积48000平方米丝绸生产、经营的大型公司,年加工能力可达到1000多吨干茧,白厂丝300多吨。同时,还在四川武胜、凉山彝族自治洲宁南县等地建立了投资合作关系,可以说,整个资源、创新发展,使丝绸之路的路越走越宽。2010年,集团获“2010浙商对外投典范”荣誉称号。

“3年时间,我们的企业效益要倍增,我们的员工收入要倍增。精益管理是我们转型升级战略得以成功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把传统制造业做成先进制造业的唯一途径。”对此,凌兰芳强调,“企业要发展,必须苦练内功,只有内沉外浮,才能守正出奇。推行精益化管理一定要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时时激励,处处改善。”他指出,要精益化发展,只有不断建立和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各项技术管理要实行标准化,全面推行6S管理和ISO9001质量体系,逐步向ERP微机化管理推进。并做好做精常规产品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研发,大力推进真丝大提花织物生产,才能不断扩大利润增长点。

除了先进的设备、工艺,他们还积极运用和推广自动缫丝先进操作法和《新型自动缫丝机工艺设计办法》,特别是“缫丝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了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企业的竞争优势越发明显。凌兰芳表示,“今后几年,我们还将不断高档家纺以及高档丝绸产品市场,并投资4个亿使其销售点达到960个,届时整个集团销售收入要达到33亿~35亿,每年的利税要超过5亿。”

世博中国馆展出的《富春山居图》不仅惊艳了全世界,也把目光再一起聚集在了湖丝传人——丝绸之路身上。

1851年,“辑里湖丝”作为首届世博金奖获得者,便与世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春节后,负责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专家组领导考察了中国丝绸之路集团后,旗下缫丝、织造、服装、家纺等完善的产业链,先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专家们问凌兰芳,保质保量完成10项60件国宝级丝绸工艺品需要多长时间时,凌兰芳略一思索便回答道:“半个月吧”。“好”!专家们当即拍板。

殊不知,春节后到4月底这段时间,丝绸之路的库存原料平均不足一周。4月6日,因无茧可按,将1只片生产的庄口拉开来让2只片做,等待进茧;4月7日,余8吨毛茧,只够2天做;4月13日库存毛茧为零,等待当晚1车茧进厂,次日才能保证生产;4月27日毛茧库存告罄,全厂只剩光茧6.5吨。茧荒使正常的生产工艺设计全部被打乱……“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天南地北,拿着钱买不到茧。”凌兰芳回忆道:“为了保证完成任务,只要茧子像样,见茧就拉,拉来就做,不问价格,也不允许问价格。”

如果说原料的短缺是一种挑战,那制作的工艺更是难上加难。《富春山居图》是60件丝织品中技术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研制人员首先要对画稿进行高保真处理,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必须一丝不苟,通过数码技术将名画的每一个像素转换成纹理构造,编程后再由电脑指挥织机织造。看似简单的工序,他们却不知道重复试验了多少次。

从3月25日接到任务,到4月8日,成功送交60多件“丝绸国宝”,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但从每一位参观者的赞美声中,我们不难看出60件丝绸作品,件件是精品,丝丝有真情。“虽然过程很艰辛,但为了弘扬湖丝文化,作为湖丝传人我很自豪。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骄傲,更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凌兰芳笑着说。

文化丝绸就是要把传统的丝绸制造产业逐步做成先进的丝绸文化产业。一是研发生产丝绸文化产品,二是形成以丝绸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只有使丝绸走上文化产业之路,古老丝绸才焕发时代光彩。才能打造真正的民族品牌,树立百年企业。

“ 过去的五年,我们第一次尝试‘把产品做成文化,把文化做成产品’,相继开发了真丝数码织锦,做成国礼用以国家领导人出访;真丝出版物,弘扬经典人文;丝绸工艺品,把陶瓷、文房四宝等等与丝绸结合在一起,提升产品价值,更富民族特色;丝绸家纺,做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丝绸国宝,包括世博会国家展馆里永久陈展。”凌兰芳笑着说,不仅我们的丝绸歌舞、丝绸模特表演,获得了业界、艺术界的一致好评,就连参与演出的《十万人家》、《名门望族》电视剧也十分成功,这些举措有力提出了丝绸之路的品牌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凌兰芳借北京奥运契机,推出“欢莎”家纺品牌,以华贵的品质、个性化的服务,在把“丝绸之路”引入“丝绸之家”,推到国际大市场的同时,“丝绸进入家纺领域,家纺进入丝绸的时代”也已到来。不到半年,仅“欢莎”丝绸家纺一项的销售收入就达三千多万。目前,该已进入在全国一线城市的大型商场,并建立旗舰店和阿里巴巴网上销售和“上海世博会的特许供应商”。2010年5月,“欢莎”牌“希希公主”、“豹羽天香”床品在首届中国丝绸文化节上获得“2010全国丝绸创新产品金奖”。

“今后,我们还将以丝绸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如涉足影视业,以丝绸之路广袤的时空富蕴的丰富题材发掘炼制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演绎人性光辉,展现民族精神;出版业以及工业旅游,把丝绸工业园区建成文化园区,除了完整的缫丝、织绸、服装、家纺等产业链上各生产流程外,我们还要配建丝绸展示馆和博物馆等。”凌兰芳介绍道。据了解,在2009年集团年销售收入的18亿中,有三分之一是丝绸产业收入,而这6亿销售收入中,有2000多万元的收入是丝绸文化产品,预计今年能达到3000万元,且每年都以1000万元左右速度递增。把传统的丝绸制造业试图延伸到丝绸文化产业,丝绸之路初试便尝到了甜头。

“要把传统制作业转变为先进制造业。”这是凌兰芳2009年参加“浙商论坛”时在倡议书中提到的。“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丝绸之路’的转型升级需要20年。”

企业转型升级,人才、资金固然重要,但更为紧缺的是企业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特别是企业领头人的战略勇气和战略智慧。重任再次落到凌兰芳肩上。

为了给企业转型设定了时间表,凌兰芳下定决心,利用5年的时间改造老设备、老工艺、老品种、老市场。1.5亿元巨资在菱湖建设丝绸工业园区,花巨资收购浙江易纺数码纺织有限公司,并购进几十项尖端专利技术……“虽然投入很大,但这能新增10多亿元的营销收入和数千万元利润,产值将增加近25倍。在有3年时间,实现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和新市场的目标就会实现。”凌兰芳自信地说。

从奥运“欢莎”的横空出世,到世博“国宝”的惊艳亮相,从“欢莎”丝绸家纺创新产品金奖的获得,到国家丝绸家纺色彩研发基地的成立……丝绸之路的转型升级路,步步为赢。而未来的蓝图,凌兰芳早已织就。凌兰芳介绍道:“打造企业微笑曲线,是我们今后转型制胜的关键。其中,一条是企业的微笑曲线,就是提升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因为这是最具附加值的两端,两端一翘,企业才会微笑;另一条是产品微笑曲线,只有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产品才会热销。只要有了这两条微笑,传统制造就能转型为先进制造业”。

他强调,如何在全国完成产业布局是制胜的关键。不仅要把丝绸制造的前道工序转移到原料和劳动力都比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去,还把附加值高的后道工序留在本地发展,把研发设计和品牌发布推到一流城市,铺开国内国外、网上网下完整的渠道,逐步建立研发、制造、品牌、营销四大中心。从一个“弱势群体”到一个“强势企业,”丝绸之路的转型升级难度可以想见,难怪凌兰芳用“死去活来”来形容。

不管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2010年的茧荒,丝绸之路依然保持“不减产、不减员、不减薪”,反而继续“上设备、上项目、上品牌”。可见转型的决心之大。“死了当先烈,活着做先驱。”而这不过是与丝绸之路转型升级较量的第一个回合。

虽然我们的起点低,处于“弱势群体”,但在创业历程中,我们逐步培育了以“实业报国,产品利民,勤劳养家,文化育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奉献奋斗’的丝绸之路企业文化,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我们成功的基础。

“全员住房公积金必须建立,建立全员住房公积金每年企业要多掏几百万元,这个数我难道不会算?没有安居,哪能乐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2003年元宵节,凌兰芳看望工人,当听到女工陆晓琳和女儿相依为命租住别人一间房,房东还催她搬家,自己又无处可住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建立全员覆盖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由此,丝绸之路成为全国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全员住房公积金的先进单位。

从“实业报国,产品利民,勤劳养家,文化育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到中层以上管理的“奉献奋斗”精神,从“人才是企业之宝,员工是宝中之宝”,到创办的丝绸之路企业学校、《丝绸之路报》和企业创新活动等一系列富有和谐、奋进、鲜活、哲理个性的企业文化,员工在丝绸之路所感受到的是主人翁地位。

午夜当班工人吃夜宵时,凌兰芳总会到生产一线与员工打招呼,说家常话,有时候干脆买一大锅包子送到车间大家吃;星期天本该休息,而他却坚持到车间帮助搞卫生、检查现场、听取意见;逢年过节,他都要挨家挨户的走访职工;高温季节,他会把红枣绿豆汤送到工人手里……而他每次在对员工讲话时,开头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们”……

2007年1月,当凌兰芳站在风云浙商的颁奖台上时,“此刻,我特别想念我的兄弟姐妹,是他们把我拥上奖台的”。当年的那三句感人肺腑的话还耳边萦绕,如今的承诺仍在不断加码。在2008年至今,丝绸之路坚持不不减产、不减员、不减薪,并且每年刚性为员工增资13-18%。并承诺今后三年,企业的员工收入还要倍增。“搀扶着前进,相拥着取暖。”凌兰芳用爱牵手着每一位员工的心。正是凭借这样的爱,他们前进的道路才越走越远……

“我这辈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帮助了我,我都尽量铭记在心,永志不忘,知恩图报。如果说我自己也帮助很多人,那就是在困难和逆境中,我坚持了诚信,坚持了良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欢莎”家纺的空间无限。我们在练好内功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品牌和渠道建设,不提提升产品附加值,依靠文化和科技两翼齐飞的优势,做大做强,打造百年企业。

如今,丝绸之路集团的丝绸制造已形成集制丝、织造、服装、家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自动缫丝、服装加工生产线和世界一流的丝绸织造生产线,丝绸工业基地分布湖州、广西、四川等地,年产白厂丝1000吨;绸缎300万米;服装22万件套;丝绸家纺30万件套;数码真丝织锦10000幅。

“近几年从蚕丝被的火爆再到全套真丝绸大家纺的推出,丝绸只不过三四年的时间就在家纺领域赢得了大市场,可以说未来的商机无限。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商机,引领潮流,组建了高端研发团队,调整生产品种,积极开拓内销市场。”凌兰芳介绍道,据了解,目前丝绸之路已适时推出的“湖商牌”蚕丝被、“欢莎牌”丝绸家纺以及之配套的丝绸家居服、丝绸洁卫用品、丝绸地毯挂毯、丝绸书画等,力争用天然绿色华贵的丝绸给消费者创制了一个美丽温馨的丝绸之家。

“‘十二五’是我们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我们不仅要实现企业效益的倍增,还要实现员工收入的倍增。同时要加大投入积极在国内外扩宽市场及产品品种,力争销量达到33亿元。”对此,凌兰芳表示,为了让丝绸之路集团摆脱“传统纺织制造”的束缚,凌兰芳决定,今后要从整合企业丝绸产业价值链资源入手,在改变自身产业链地位的同时,力争打破困境,打造两条微笑曲线,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从而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看银山排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相信在凌兰芳的带领下,丝绸之路的明天一定会更扶摇直上九万里,再续辉煌。

还没有来得急写凌兰芳的获奖事迹、感人故事,文章就这样结尾了,心里真有点不落忍,因为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要写。不论是他的传奇人生,还是锦绣文章,不论是他的商海沉浮,还是哲学人生,不论是他的“厚德载物”宽厚,还是“守正出奇”的睿智……都是那么的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他带领21人负债3000多万创业的勇气和胆量,他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开拓,他虚怀若谷、慈悲为怀的仁爱,与其说是一种时代精神,不如说是一种当下力量。因为,他给我们的是希望、是奋进,更是榜样的方向。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