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在线
家纺在线
家纺在线 > 家纺资讯 > 丝绸之河 丝绸之路

丝绸之河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蚕丝被 

原标题:丝绸之河 丝绸之路

大运河漂来的财富·丝绸

是先有丝绸还是先有运河?是丝绸像运河一样飘逸灵动,还是运河像丝绸一样流光溢彩?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运河和中国丝绸几乎同时兴盛,同时衰落,可谓休戚与共。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有某种神秘的必然?

□记者 何正权 文 李康 图

赛里斯:中国另一个名字

7月14日,苏州市枫桥路苏州丝绸博物馆内,一群现代织女身着古装,用古老的器具,现场缫丝,现场织造蚕丝被。目睹一只只蚕茧被抽出细丝变成彩云一样的绫罗绸缎,围观的游客们啧啧称奇。

博物馆边,古老的运河静默不语。河水的粼粼波光浮金泛银,华丽如绸缎。听惯了寒山寺晨钟暮鼓的运河,记不清自己曾将多少丝绸运往长安、洛阳、汴梁、北京,乃至遥远的波斯、希腊、罗马。

博物馆里,一张在江苏吴江市(原吴县)梅堰出土的黑陶图片上,两只线条粗犷的蚕宝宝,令人遐想。黑陶属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间的作品,其蚕纹雕刻,是当地桑蚕业发展的有力证据。讲解员说,吴江市盛泽镇枕着大运河,自古就是丝绸之都,素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之美称。今天,该镇拥有丝绸纺织服装企业约1700家,位于该镇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全国化纤薄型织物最大的集散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度。中国丝绸的高贵、华丽和神秘,让地球人痴迷。直到公元1世纪,罗马人还居然相信丝绸是中国人从树上摘下来的。也就在这个时期,罗马人刚刚从帕提亚人手中辗转取得中国丝绸,并开始集体狂热迷恋。“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街上炫耀”;埃及著名艳后克利奥帕特拉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以穿着中国丝绸、使用瓷器为荣。

也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就是罗马语中的“丝绸”。

最繁忙的时候,大运河里,一半是水,一半是水一样流光溢彩的丝绸。可以说,大运河是流动的丝绸,丝绸是被裁剪的运河。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征程上,大运河无疑是丝绸之路的延伸。

作为春秋吴国的古都,苏州地处太湖之滨,历来为生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府。“唐宋之际,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苏州成为全国丝绸中心。”苏州市丝绸博物馆一位专家说。

明清时期,苏州本地大量种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促进了本区丝织业和棉纺业的进一步发展,苏州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丝织、棉织、染整中心,皇家高级丝绸织品也大多出自苏州织工之手。

这一切发展机遇,几乎都与大运河休戚相关。隋代起,大运河正式开凿,苏州水运从此联通洛阳、汴梁(开封)、大都(北京)等帝都。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苏州的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重。秦汉六朝时期,苏州已经成为“江都一都会”,丝织业逐步发展,刺绣工艺开始出现。到了唐代,借助大运河的集散地优势,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白居易诗),丝织业尤其突出。七里山塘街鳞次栉比的商铺,绫罗绸缎和大米被装到船上,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转往长安,再被驼队输往中亚、欧洲和非洲。宋代,蚕桑业后来居上,苏州逐渐成为江南蚕桑业中心。除了销往世界各地,丝绸还成了替朝廷向外族缴纳岁贡、贪安媾和的重要物品。到了元代,苏州是江南地区中心城市,政府专门在当地设立了织染局。明清至近代,苏州成为中国资本主义最早萌芽之地。“五方杂处,百货聚集,为商贾通贩要津”,苏州成为全国丝绸生产中心,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都市,全国经济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稻米、棉布、木材等市场,经济辐射全国大部分地区。

中国丝绸在苏州等地集散,源源不断流向世界各地,成为各国淑女名媛的最爱。在罗马帝国,人们争相购买丝绸,导致黄金大量外流。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丝衣。

有意思的是,中国丝绸最辉煌的时期,也正是大运河河运最鼎盛的时期。

马可·波罗和丝绸的美丽邂逅

扬州东门遗址广场北侧的马可·波罗纪念馆里,一群大学生组成的访客,兴奋地拍摄与马可·波罗有关的展品。

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接见了前来朝拜的威尼斯商人尼古拉·波罗和他的弟弟玛飞·波罗、儿子马可·波罗,并留下他们,为朝廷办事。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汉语和蒙古语,乘船沿着大运河南下,考察了大运河沿线的扬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地方。在他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里,他说:“我奉大汗命令管理扬州三年。”扬州人对此深信不疑。为纪念这位撰写了欧洲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的欧洲人,扬州市在2011年专门为他建立了一座纪念馆。在游记中,他写到了杭州,描绘了西湖的美丽。对苏州,他更是赞不绝口:“苏州是一座大城”,“商业和手工业十分繁荣和兴盛,生产的丝绸还行销其他市场。”

运河沿岸的城市,是中国当时最富裕的城市群。马可·波罗对中国的丝绸、瓷器神往已久。这一次,他大饱眼福,大开眼界。他在这个东方最富有的国家的所见所闻,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

近年来国际上质疑马可·波罗是否真正到过中国的声音鹊起。理由是其游记里对筷子、长城、方块汉字、裹脚布、活字印刷等“最中国”的东西只字未提,且扬州史志对其做地方官并无记载。没人能替死了近千年的古人叫屈说理,倒是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学者主动为其辩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镰掰着《游记》关于苏州、杭州的记载说,《游记》对当时桥梁、湖泊、街道等的记载都相当详细、具体。“这些细节性的东西,如果仅仅是道听途说,是很难细致地描绘出来的。”

繁华落尽运河丝绸双双没落

从奢侈品到生活必需品,再到旅游纪念品,丝绸在新型布料的兴旺发达中,日渐淡出普通人家的视野。大运河也在历史的进程中,完成历史使命,日暮途穷,日渐荒废。

站在与赵州桥、卢沟桥齐名的苏州市宝带桥边,除了稀稀拉拉的城区运货船,难得见到一个行人。这座见证了运河千年繁荣的“苏州第一桥”,曾经千帆竞发,通达三江五湖,是江南运河畔古纤道(纤夫拉纤行船的路)的必经之地。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中国陷入内忧外患,运河疏于疏通,航运不时中断。1855年黄河灾难性改道,导致运河北段淤塞。近代造船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海运兴起,逐步替代漕运。而清政府日益衰败,根本无力重新修复运河体系。1908年,沪宁铁路开通;1912年,津浦铁路开通。这两条与运河基本平行的铁路和海运,取代了江南华南物资北运,京杭运河历史使命终结。仅江南运河尚可通航,但已经退化为区域性的航道。

“清末战乱,使许多曾经无限繁华的运河沿线城市受到毁灭性打击,在运河地位江河日下的情况下,这些城市多数未能凭借运河重新恢复往昔的辉煌。”苏州科技学院资深教授徐叔鹰说。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中国经济中心、贸易中心东移上海,苏州经济地位急剧下降。太平天国战争中,苏州遭战火重创。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苏州府被废除,由原来的省会城市降格为吴县县城。

运河是苏州的腿,更是苏州的手。运河衰落时,苏州也因种种原因,走向没落。丝绸似乎是大运河的命,大运河仿佛是丝绸的魂,冥冥之中,二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再次得到印证:中国国门洞开,洋货大举进入,腈纶、涤纶等新型合成面料兴盛。苏州、无锡等地兴起大量新型纺织厂,江南蚕桑业进入低谷。

此后,直到新中国迎来改革开放,苏州才凤凰涅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世界消费者也因为认识到丝织品绿色、保健、高贵,开始青睐这一天然珍品,世界丝绸行业重新焕发生机。丝绸成为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城市名片,中国苏州国际丝绸节,也开始盛大举办。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图文资讯